郭一予在淮海战役打响后,曾两次向解放军投诚,然而他不仅遭到国民党官兵鄙视嘲讽,还

寻墨阁本人 2025-04-14 14:36:44

郭一予在淮海战役打响后,曾两次向解放军投诚,然而他不仅遭到国民党官兵鄙视嘲讽,还被作为战俘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被关了26年,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杜聿明30万大军被解放军合围陈官庄,几次突围不仅没成功,而且还损兵折将,于是他不得不固守待援,也就在这时,“剿总”中将政治部主任主动请缨,要组织合围圈内非战斗人员突围。 杜聿明早就有心想甩掉这些从徐州一路跟随撤退的行政官员和后勤人员了,再加上从徐州带来的粮食所剩无多,因此郭一予提出主动帮他“减负”正合他意,于是他点头同意了。 其实,郭一予已经知道杜聿明在寻找突围的机会,而且他为了能逃出生天,只打算带兵团本部的人马轻装上阵,这样一来郭一予也就成了被抛弃的对象,于是他才提出要带非战人员突围,就是想向解放军投诚。 郭一予决定向解放军投诚是因为他和毛主席颇有些渊源。 郭一予是湖南浏阳人,他和毛主席都毕业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后来他又在毛主席创办的长沙平民学校任教务主任,而且他加入共产党的推荐人还是毛主席,可惜他这个人贪生怕死,所以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背叛了革命,投靠了蒋介石。 不过由于能力平庸,再加上又非蒋介石嫡系,因此不管郭一予如何努力,一直被排斥在权力圈之外,直到解放战争后期,在刘峙的推荐下,他才被任命为“剿总”中将政治部主任。 然而郭一予还没高兴多久,就看到国民党部队连连在战场上吃败仗,眼看就要坐以待毙,不甘心的他立刻选择投诚解放军,在他看来毕竟他和共产党领导有渊源,而且他和一些解放军将领还是黄埔军校的同学。 考虑到人单力薄,难成气候,郭一予找来“剿总”少将政务处处长左偕康,两人向包围圈内的市政机关人员和后勤人员等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残酷的现状,所有人立刻达成共识,随后这支手无寸铁的队伍,浩浩荡荡准备从李弥兵团驻防的青龙集走出合围圈,前往解放军的前沿阵地。 为了能吸引解放军的注意力,这支上千人的队伍还举了一面白旗,郭一予亲自在白旗上写下了“非战人员还乡团”,本来就是一支缺乏组织的队伍,再加上沿途不少想要逃命的国民党官兵加入进来,因此等到了青龙集的时候,队伍已经扩张到了8千多人。 李弥担心郭一予这支队伍从他的防区离开,会导致他的防线被毁,同时还会影响士气,因此他无论如何不同意,好在郭一予早就从杜聿明那里讨了手令,李弥见了手令,只得无奈放行。 哪知道已经走出合围圈的人群却突然没命地往回逃窜,原来解放军突然看到乌泱泱一群人,再定睛一看里面竟有不少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官兵,于是对这群人立刻展开了猛烈的炮火攻击,这群乌合之众见状不妙,立刻转身就逃。 然而,李弥的兵团听到解放军的枪声后,也随即枪炮齐发,这一下这支“非战人员还乡团”就成了风箱里的老鼠,被国共两党军队的枪炮很快就屠戮殆尽。 之所以李弥的兵团也会开火,是因为郭一予组织的这支非战斗人员队伍都是些官老爷,平时就各种贪得无厌,在撤退时还坚决要乘车,结果导致原本装粮食弹药的车辆全都改拉他们,以至于被围后粮食弹药极度匮乏。 所以这些国民党中下层官兵早就心生怨恨,现在得了报复的机会,当然不会手软。 郭一予由于和李弥交涉,因此两方开战时,他还没走出李防区,因此他才幸免于难,不过血肉横飞的场面着实让他胆战心惊,在吸取失败的教训后,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再次决定向解放军投诚。 2天后,郭一予联合了一批建制被打散的国民党官兵,仍然打着“非战人员还乡团”的白旗,准备从西南方向走出合围圈,然而不巧的是,他们正赶上邱清泉的兵团正和解放军打遭遇战,因此这支上千人的“非战人员还乡团”瞬间成了炮灰。 大难不死的郭一予虽然拿出了杜聿明的手令,邱清泉却根本不认,反而扣押了他,并要以“临阵脱逃,动摇军心”的罪名枪毙他。 原来邱清泉一直瞧不起郭一予,看到郭一予竟然在紧要关头想要投诚解放军,更是对他贪生怕死的行径非常鄙视,所以无论如何要枪毙他。 郭一予只得求助于杜聿明,杜聿明看在多年老同学的面子上,同时他考虑枪毙中将影响恶劣,所以只得亲自去向邱清泉求情,这才救下了郭一予。 不久后解放军就向陈官庄发起了总攻,杜聿明的兵团被打得溃不成军,躲在防空壕里的郭一予终于见到了解放军,不过此时的他的身份只可能是战俘了。 郭一予原本想以初期共产党员的身份和投诚作筹码换取一定的利益,被俘后,他自然失去了自保的机会,因此被关押在华东军区解放军官训练团时,内心的失落和绝望让他陷入了恐惧。 然而训练团管教和干部对郭一予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让他非常感动,思想上逐渐发生了转变,特别是被送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后,他更是积极改造和学习,最终于1975年同最后一批国军将领获得了特赦。

0 阅读:39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