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国内的旅行爱好者这些年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突然冒出来一个网红城市或景点,非常适合“喜新厌旧”的游客轮换着去玩。
当然,因为各地认知和水平的不同,这些热门地点给游客的实际体验、以及给吃瓜群众的观感,也有高有低。
一个地方爆红,可以总结为3种模式:
1是靠「网红产品」,比如天水的麻辣烫出圈一个月上榜40多条热搜,淄博烧烤出圈一个半月收获55条热搜;山西隰县的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直接邀请用户跟着悟空游山西。
2是靠「网红人物」,比如甲亢哥的长沙行,李现打卡的虎跳峡,赤岭漂浮亮哥的陵水,用明星效应带动城市热度。
3是靠「网红事件」,比如曹县的“山东菏泽曹县,北上广曹”梗,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南方小土豆”梗,贵州的村超,通过热议热梗带动城市出圈。
有些起到非常正面作用,既带动当地经济又宣传了当地文化;有些则翻车备受质疑。
造成差异的原因很简单:
是否基于用户利益,是否满足大多数人们朴素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淄博、天水、西安、洛阳都是非常成功的正面教材,因为便宜又好吃的食物,和漂亮而充满文化气质的衣裳,是人们的最大共识。这些地方是先从民间自发火了起来,各类媒体账号迅速发博跟进,地方文旅只需要添一点油,发布一些政策或者特色路线,就能引爆全网,吸引众多游客。
其实,中国地方这么大,哪个小城市没点好看的景色、可以说道的文化历史人物、或者美食啊。凭什么人家就愿意跑去你那里玩儿呢?吃下你的安利呢?
关键在于能不能产生共鸣,「人民主体性」才是文旅营销的核心基调,社交平台正是观察和融入的窗口。
再举个曹县的例子,它一开始火起来的原因非常抽象,就几个网络梗让其在社交媒体出圈。原本这种纯线上的起爆点,是不会带动线下实地旅游的,但因为地方跟进方式得当,就起到了很好成效。
曹县的方式是:
先是地方官博接地气的参与玩梗,让人们能想起有这样一个地方,且印象还不错;
在初步出圈后,各种媒体大号新闻大号都发博介绍曹县特色的汉服产业,做科普做报道,让大家从各个角度了解曹县,曹县自己也做了文化节和汉服打卡的落地,让人们能期待到达曹县后的线下实地娱乐方式;
再配合汉服博主们漂亮的九宫格,让游客们自发传播出“原来这里不仅有梗,还真挺好玩的”, 产生春天就要穿着汉服逛吃曹县的真实想法。
如此形成一个优质的传播闭环,完成抽象网络梗到文旅IP的蜕变。
很多时候,运营者不要把消费者想的太复杂了,很多人选择目的地是非常随意的,可能就是被一个热搜、一段文字、一张图片,种草了一个出发的念头。
而地方文旅要做的,就是充分展示自己的诚意和底蕴,思考如何让大家玩得好,如何让自身特色成为热点,让大家对地方文化印象深刻,做到真正出圈而非昙花一现。
说到底,上述一切的背后,都是人们最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
什么地方能满足的好,游客就会去到哪里,围观群众就会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