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门时,他却突然向一旁的妻子问道:“30年后,国家还有人会记得我吗?” 1986年7月的一天,62岁的邓稼先身患重病,躺在病床上。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临终前,他提出想再去看一眼天安门。于是,家人安排了一辆轿车,载着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驶向天安门广场。 邓稼先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成长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中国在那时经历了深重的内忧外患,列强的侵略使得整个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稼先从小便被家国情怀所熏陶,心中埋下了报国的种子。 年仅26岁的邓稼先,在普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正是这一年,邓稼先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他毅然选择回国,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和学术前途,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准备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邓稼先回国后,并没有立刻得到高位,他进入了科研领域最为艰苦的岗位。在当时的中国,科研条件极为简陋,设备和工具都远不如西方先进。然而,邓稼先并未因此感到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要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决心。 在1958年,邓稼先迎来了一个重大任务——参与研制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这个任务的艰难程度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但邓稼先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超常的智慧,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的生活方式是简单而充实的。他喜欢看电影、听京剧,享受简单的生活乐趣。他也像普通人一样,爱下馆子、抽烟、喝酒,拥有与常人无异的生活爱好。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爱好,构成了邓稼先人性的一部分。 每次去北京,他大多是为了出差,向领导汇报工作或请示指示。每当他在北京的空闲时间,他会去王府井的外文书店购买科研资料,随后去附近的饭馆吃午餐,有时会去北大探望父母。邓稼先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过着奢华的生活,相反,他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平凡与简单。许进提到,“他就是个普通人”,依然能够保持清醒与坚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 他放弃了舒适的科研环境,还多次亲自深入现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指导核试验。在中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亲自参与了32次,其中15次更是由他亲自指挥。 到了1986年,邓稼先的健康状况已到了晚期。他患上了癌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依旧没有忘记祖国的事业。邓稼先和他的一些老搭档,包括于敏等人,依旧在为中国的核事业出谋划策。即便身患重病,邓稼先依然在床上工作,亲自向中央写建议书,关心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 在临终前,邓稼先和妻子、亲人交谈时,深情地说道:“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去世,享年62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依然不忘自己肩上的责任。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祖国深沉的告白:“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的名字和中国的核事业紧密相连,他的付出和牺牲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铭刻。 邓稼先的奋斗历程与黄大年等其他科学家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黄大年,作为一位地球物理学家,也是在他所选择的科技领域中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黄大年去世后,他曾在朋友圈中感慨:“看到邓稼先,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邓稼先的精神,无私奉献、坚定信念、为国为民的情怀,成为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指引。 今天,站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前沿,邓稼先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每一次航天的成功,每一次卫星的发射,背后都离不开无数前辈们的默默奉献和坚守。如今,中国航天事业正在快速发展,神舟十四号即将升空,而邓稼先等人的奋斗精神,依然是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资料 “普通人”邓稼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1986年7月,邓稼先在临终前提出想要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可当他乘坐的轿车驶过天安
心灵牧歌集
2025-04-14 16:51:24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