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的时候,西方制造的银元比白银更加受欢迎。毕竟白银平时交易得需要称重和鉴定成色,还得用剪子剪开。而银元就不用这么麻烦,因为是机器压铸制造精美,不管是成色还是重量都非常统一。尤其是墨西哥制造的西班牙银元,被称为鹰洋,极其最受欢迎,还被各省用来缴纳赋税。 清朝末年,中国的经济真是乱得没法说。白银当了几百年的老大,可用起来实在太费劲。每次买卖,都得掏出小秤来称重量,再拿火烧一烧验成色,不够分量的还得用剪刀剪开凑数。这还不算,成色好的坏的混在一起,商贩跟买家经常为这事吵得脸红脖子粗。尤其到了19世纪中期,对外贸易越来越多,白银这老古董就更显得落伍了。外国人带进来一堆机器造的银元,又好看又省事,白银自然就慢慢没人待见了。 为啥白银这么不方便?一是它没个统一标准,各地白银成色差别大,有的含银九成,有的才六七成,交易时全靠眼力和信任。二是称重这活儿太磨人,稍微手抖一下就差了分量,时间全耗在这上面了。更别提大宗贸易,扛着一堆白银出门,既沉又不安全。相比之下,西方银元就聪明多了,用机器压铸出来,个个模样一样,重量、成色都固定,拿出来就能用,谁不喜欢? 说到西方银元,最牛的还得数墨西哥造的西班牙银元,人称“鹰洋”。这玩意儿背面刻着一只展翅的老鹰,看着就霸气,重量固定在七钱二分左右,成色也靠谱得很。机器压铸的技术让它做工精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比白银那毛糙模样强太多了。 鹰洋火起来的原因很简单:省心。交易时不用称、不用验,数几枚就完事,码头上的商人爱用,茶肆里的伙计也认,连乡下集市都开始流通这洋钱。广东沿海一带尤其夸张,码头货款、日常买卖,几乎都用鹰洋结算。更离谱的是,清朝地方官府也认了它的地位,各省居然允许用鹰洋交税! 这背后还有列强的影子。鸦片战争后,一堆不平等条约逼着中国开港口,洋商趁机把银元带进来。鹰洋因为质量好、产量大,很快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到19世纪末,它的影响力已经不只是民间,连官方都默认了它的地位。这对清朝来说简直是耻辱,自己的地盘上用着外国钱,连税收都靠它撑着,货币主权被侵蚀得一塌糊涂。 这时候,张之洞站出来了。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大佬,1837年出生在贵州一个书香门第,1863年中进士,进过翰林院,后来当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一路干实事,眼界也宽。他早就看出货币主权这事不能再拖,外国的鹰洋再好用,那也是人家的东西,中国不能老靠着它过日子。 1884年,张之洞当上两广总督,正好管着广东这块鹰洋最猖狂的地方。他一看这情况,急了,心想再不整出自己的银元,国家经济迟早得完蛋。于是,1887年,他拍板干了一件大事:从英国伯明翰买来先进的冲床设备,还请了洋技师回国,在广州建了个广东造币厂。这厂子一开工,就开始造中国的银元——龙洋。 龙洋这名字听着就带劲,正面刻着蟠龙图案,背面写着“广东省造”和“库平七钱二分”,重量、成色跟鹰洋差不多,都是机器压出来的,质量一点不含糊。1889年,龙洋正式投放到市场,效果还真不错。广东本地人开始用它交易,周边地区也慢慢接受,连东南亚都有人拿它做买卖。龙洋的出现总算让中国有了点自己的货币底气,不至于满街都是鹰洋的天下。 张之洞这招挺聪明,他没直接跟鹰洋硬碰硬,而是学了人家的长处,用一样的重量和成色,把龙洋做得跟鹰洋差不多好用。老百姓才不管谁造的,只要方便就行。龙洋一出,市场上的白银用得更少了,银元这新玩意儿开始站稳脚跟。其他省份一看这路子行得通,也坐不住了,湖北、江南等地陆续开了造币厂,造自己的银元,清末的货币格局就这么一点点变了样。 张之洞的努力没白费,后来清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事。1910年,他们颁了个《币制则例》,正式把“元”定为货币单位,这算是给银元定了调子。可惜张之洞没看到这天,1909年他就在武昌病逝了,72岁走的,赶上清朝最后几年,挺遗憾的。 到了1912年,民国刚成立,袁世凯上台,立马让人造了“袁大头”银元。这东西沿用了“元”的单位,总重七钱二分,九成银一成铜,造得又多又广,很快成了全国通用的硬通货。袁大头的购买力也不赖,一块能换128个铜元,一铜元能买根油条,五六铜元能吃碗烂肉面,市井里用得叮当响。那时候连英国招华工去欧洲打仗,都拿鹰洋付工钱,一个月十枚寄回家,够一家人吃喝了。 袁大头火了二十多年,到1933年,国民政府搞了个“废两改元”政策,把白银和银元一块儿淘汰,彻底定下“元”当法定货币。这一下,银元的历史就算翻篇了。不过张之洞当年的龙洋,算是开了个好头,他的改革思路一直影响到民国,把中国货币往现代化的路上推了一把。
在清末的时候,西方制造的银元比白银更加受欢迎。毕竟白银平时交易得需要称重和鉴定成
潮女炫风尚
2025-04-14 20:24:24
0
阅读: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