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农民陈永贵主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临走时对华老说:“今后,再也不会有毛主席那样伟大的领袖,会把一个农民捧到那样高的地位的人了......” 陈永贵这名字,搁在今天可能没多少年轻人知道,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可是响当当的招牌。提起他,准会想到山西大寨村的梯田、粮食堆满仓的日子,还有那句“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他从一个地里刨食的农民,愣是爬到了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管着全国的农业。这条路,咋走下来的?为啥1980年,他又自个儿辞了职?这话头,还得从头说起。 陈永贵生在1914年,山西昔阳大寨村,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爹死了,他没上过一天学,靠给地主扛活养家。年轻时,他干活麻利,脑子活泛,村里人瞧他是个能干的。1948年,他入了党,赶上土改,成了村里的骨干。1952年,他当上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那会儿村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地里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他不信这个邪,带着乡亲们修梯田、挖水渠,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粮仓。到1962年,大寨的粮食亩产从二百来斤蹦到七百多斤,村里头一回有了余粮。 1963年,大寨摊上大事儿。一场大水把村里冲得七零八落,田毁了,房子塌了,粮食泡了汤。换谁都得懵,可陈永贵没慌。他带着村民,啥救济不要,自己动手重建。一年后,粮食产量不降反升,亩产破了千斤。这事儿传到北京,中央领导瞅上了他,觉得这人是个典型。1964年,毛泽东点名表扬大寨,喊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陈永贵的名字一下子火遍全国。 从这儿起,他的路越走越宽。1967年,他当了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进了中央委员会,1971年做了山西省委书记,1973年进了政治局,1975年直接当上国务院副总理。这速度,搁谁身上都得晕。一个没文化的农民,咋就管起了全国农业?说白了,那年代讲典型,讲自力更生,大寨的成绩摆那儿,领导觉得他能代表农民的干劲儿。他上位后,也没忘本,出差常穿着旧棉袄,吃窝头咸菜,下了车就往地里钻,和农民一块儿干活。 可到了1970年代末,风向变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开,农村开始搞包产到户,讲究市场经济。陈永贵那套集体化、大干快上的法子,慢慢不吃香了。他觉着,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跟大寨精神不挨边,公开反对过好几回。1979年,他在山西的职务没了,中央开会,他发言的机会也少了。1980年,国务院大调整,他这副总理的位子,算是坐到头了。 那年,他66岁,头发白了大半,身体也不如前。他瞅着政策变了,农业路子变了,自己那套老办法行不通了。与其赖在位子上,他寻思还不如自个儿退下来,省得给新政策添堵。于是,他主动写了辞职信,找中央领导谈,说自己岁数大了,想回大寨种种地。领导没多拦,同意了。他收拾东西,准备走人前,去找华国锋告别。那句“今后不会再有毛主席那样的领袖,把农民捧到这么高位子”的话,就在这时候说的。话里没啥埋怨,就是个老农民的感慨,觉着自己这辈子,赶上了好时候,靠着毛泽东的赏识,才有了这出人头地的机会。 辞了职,陈永贵回了山西大寨。村里还是那片梯田,水渠还是他当年带着人修的。他没啥官架子,换上布衫,天天在村里转悠,瞅瞅庄稼长势,跟老乡们唠唠收成。村里人见了他,还是喊他“老书记”,递碗小米粥,他接过来就喝,咂吧嘴说香。1982年,他连中央委员都没选上,彻底成了普通农民。他也不在意,偶尔去北京,给农业提点建议,别的没多掺和。 日子一天天过,陈永贵的身体却垮了。多年操劳,肺上出了毛病。1985年,他查出肺癌,住进北京医院。病床上,他不怎么说话,偶尔念叨大寨,念叨梯田。1986年3月26日,他走了,71岁。临终前,他交代,死了要把骨灰撒在大寨的田里。家里人照办,把骨灰埋在村后山坡,旁边就是他当年带着乡亲们开出来的梯田。
1980年,农民陈永贵主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临走时对华老说:“今后,再也不
卖蠢
2025-04-14 20:28: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