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军炮兵司令部侦察兵徐小丹跟随部队前往越南作战。而后,在老山前线的一次任务让大家看到了这个小伙冷静的头脑和精准的战场判断力。就在他们刚到达指定作战位置,还没站稳脚跟时,就被越军的哨所发现了。 夜幕降临,老山前线的丛林中一片宁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打破这份寂静。徐小丹带领的侦察小队借着夜色的掩护,悄然向越军阵地潜行。就在他们刚到达指定位置,还未来得及展开观察任务时,几道手电筒的光束突然扫过他们藏身的灌木丛,接着是越军士兵的呼喊声。 "伏低!不要动!"徐小丹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命令道。几名侦察兵立刻贴地而卧,屏住呼吸。 越军的探照灯在四周扫荡,搜索声越来越近。突然,一阵破空声划过天际——敌人的炮火覆盖开始了! "立即向东南方向分散撤退,保持无线电静默!"徐小丹迅速判断后下达命令,侦察小队如同幽灵般消失在密林中。炮弹在他们原来位置爆炸,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空。 这不是徐小丹第一次面临生死考验。1955年出生在北京的他,从地方高中毕业后考入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历任侦察排长、炮兵连副连长、侦察参谋等职务。多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冷静的头脑和精准的判断力。1984年7月,他作为炮兵侦察股长随部队奔赴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安全撤离后,徐小丹没有气馁。第二天在团指挥所,他正在研究地形图,团长走了进来。 "小丹,情况紧急,我们前沿阵地正遭受越军榴弹炮的猛烈轰炸,伤亡很大。需要你找到这个炮兵阵地的位置,尽快!" "有什么线索吗,团长?"徐小丹问道。 "不多,只知道可能是105榴弹炮。"团长神色凝重。 面对茫茫群山中隐藏的敌炮兵阵地,徐小丹心里明白这几乎是大海捞针。连续几个昼夜的观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敌人的炮火却一直没有停止。 "必须改变策略。"一天夜里,徐小丹在灯下研究着地图,忽然灵光一闪。他认真分析越军炮兵的作战原则:炮阵地一般配置在离前沿4至6公里的地方,但现在这个范围山高沟深,105榴炮无法展开。 当晚,徐小丹带领侦察小队悄然穿越前沿,利用夜色掩护,向目标区域潜行。天色已近黎明,他们终于到达预定位置。通过高倍望远镜,徐小丹清晰地看到了敌人的炮兵阵地。 "找到了!"他迅速拍下照片,计算出详细坐标参数,然后用无线电呼叫我军炮兵。 "红鹰,红鹰,这里是猎鹰,敌炮兵阵地坐标为..." 几分钟后,我军炮火如雨般落下,敌人的榴弹炮阵地在爆炸中化为一片火海。随后,徐小丹带领侦察小队安全撤离。 云南西南部的老山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大雾笼罩的日子格外多。对于炮兵侦察兵来说,这样的天气条件几乎是最大的敌人。一天清晨,徐小丹站在观察所,面对眼前如棉絮般的浓雾,眉头紧锁。 "这样的天气,敌人又有机会了。"一名年轻侦察兵叹息道。 确实,连日来,一个藏在浓雾中的越军85炮阵地不断向我军阵地射击,已造成不小的伤亡。我方炮火虽多次还击,但因雾大,效果不佳。 徐小丹没有回答,而是翻开了那本已经被他翻得起皱的《滇西南军事气象》。自上前线以来,他一直在研究这一地区的气象规律,还虚心向当地老农和兄弟部队请教,并坚持收听当地气象预报。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每一天的气象变化。 就在这时,一阵西风吹来,徐小丹敏锐地察觉到了机会。 "准备观察设备,三四十分钟后,目标附近的雾层可能会散去。"他对战友说道。 大家半信半疑,但还是按他说的做了准备。果然,半小时后,敌炮阵地附近的雾层渐渐消散,目标清晰可见。徐小丹立即抓住战机,呼唤炮火进行精准打击,终于拔掉了这颗"钉子"。 回忆起这次成功的经历,徐小丹微微一笑。然而,这笑容很快被苦涩取代。在他记忆深处,有一段挥之不去的痛苦往事。 那是在老山战役初期,一位步兵班长与徐小丹住在同一个洞里。在前线物资紧张的日子里,他们分享一茶缸水,一个饭团,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一次敌人猛烈的炮击中,这位班长为了给军工战友指点下山路线,被一块弹片击中头部,倒在了徐小丹的怀里。 "我把他抱进洞里时,看到他的钢盔已被击穿。"徐小丹后来对战友说,"他一句话也没留下,只是用手指了指敌人打炮的方向,然后..." 这次痛苦的经历没有让徐小丹退缩。相反,他化悲痛为力量,更加专注于侦察任务。在战友牺牲后的短短3小时内,他就根据地形、炮声特点和弹坑大小,精确定位了敌人的一二二榴弹炮阵地,并指导炮火将其摧毁。
抗美援朝某日,志愿军第16军参谋长杨俊生接到上级命令,去找军长、政委签发。找了半
【1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