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国学大师钱穆,61岁时三婚迎娶27岁胡美琦。新婚夜,他盯着如花似玉的

陌上伊人笑 2025-04-14 23:07:46

1956年,国学大师钱穆,61岁时三婚迎娶27岁胡美琦。新婚夜,他盯着如花似玉的娇妻,突然间想起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和5个孩子,不禁流下了眼泪。 1986年,91岁的历史学者钱穆教授站在讲台上,讲授着他生涯中的最后一课。 课程结束时,钱穆严肃地告诫学生记住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自从1967年应蒋介石邀请来到台湾后,钱穆便定居于“素书楼”,每周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术心得。 19年间,他的课堂吸引了大量学子,最多时,甚至有五十多名学生同时参与。 无论教学规模如何,钱穆始终坚持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 然而,退休仅三年后,钱穆却因陈水扁政权的打压,并最终因病去世。 早年,钱穆的知识积累完全依赖自学。 在担任中学教师时,白天备课、讲授历史,晚上则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并开始撰写自己的学术著作《先秦诸子系年》。 这本书初稿完成时,钱穆将书稿交给了胡适。 令钱穆未曾预料的是,胡适因无法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愤然离去。 尽管如此,他的才华得到了顾颉刚的赏识,并得到了推荐,进入了北京大学。 1931年,钱穆开始在北大讲授中国古代史。 课堂上,钱穆总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历史问题。 他的讲堂空旷而宽敞,每堂课能容纳三百多人。 然而,钱穆与胡适的关系却因学术分歧而日渐紧张。 在“孔子与老子”的历史地位问题上,二人曾数次展开激烈争论。 胡适认为老子早于孔子,而钱穆则坚信孔子在老子之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席卷了大地。 钱穆忧虑:如果中国沦陷,未来的中国人如何铭记那些历史遗产。 钱穆决定从编辑《国史大纲》开始。 他前往云南的一个寺庙,在那里他专心致志于写作,每日只顾笔耕。 他深知,若战争带来了不幸,这本书将会成为警示的符号。 在钱穆孤独创作的同时,许多人同样对国家的未来深感不安。 然而,钱穆通过《国史大纲》的出版,成功唤起了国人的觉醒。 与此同时,北大也在战后逐步恢复了教学。 1946年,胡适被任命为校长,但由于身在美国,校务由傅斯年暂时代理。 钱穆与傅斯年、胡适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因此他没有收到任何邀请返回北大。 而其他大学对他发出的橄榄枝,钱穆也都婉拒了。 此后,直到1949年,钱穆为谋生计才答应到华侨大学任教。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许多知识分子被困于香港。 钱穆发现许多香港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且当时香港的教育体系并未能提供足够的国学教育。 钱穆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办了新亚书院。 然而,新亚书院初期资金短缺,教师和学生生活贫困。 钱穆前往台湾演讲,幸运的是,蒋介石十分尊重他这位国学大师,经常与他共进晚餐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终于,新亚书院得以度过难关。 随着新亚书院的逐步发展,香港计划将其与崇基学院和联合书院合并,创办一所新的大学。 钱穆提出,新大学的校长必须是中国人,且学校的主旨应当围绕中华文化的教育展开。 最终,这所大学被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成为香港培养国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钱穆在新亚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工作结束后,选择离开香港。 1967年,蒋介石邀请他前往台湾定居。 钱穆与胡美琦的故事也令人注目。 胡美琦是钱穆的学生,她的父亲与钱穆是多年的好友。 此后,胡美琦从一名学生成长为钱穆生活中的重要伴侣。她的父亲在得知钱穆开设了新亚书院后,主动提议将胡美琦送去学习。 在新亚书院的日子里,胡美琦对钱穆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胡美琦随着父亲迁居台湾,认为自己与钱穆的交集已成往事。新亚书院的困境让钱穆不得不前往台湾募款,命运的安排让两人有了更深的接触。 1951年,钱穆在台湾的一所学校演讲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教室的屋顶坍塌,一块屋顶碎片砸在钱穆的头部。 胡美琦听闻此事,赶忙赶到医院探望钱穆。胡美琦每天都来到医院陪伴钱穆,带着书籍与他讨论历史文化。 当钱穆回到香港后,胡美琦决定追随钱穆的脚步,来到香港。 1956年,胡美琦在香港正式成为钱穆的妻子,时年27岁的她与61岁的钱穆步入婚姻的殿堂。 1986年,钱穆在完成最后一堂课后,正式从学术界退休。 在此之后,胡美琦帮助钱穆读书、写信,并协助他完成《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的著作。 1990年,钱穆因身体健康问题被陈水扁政府命令搬离“素书楼”。胡美琦明白他不愿受屈辱,她毅然决定带着丈夫搬家,将家中所有的物品搬走。 在新的住所中,他们度过了平静的岁月。钱穆在95岁时去世,胡美琦按照钱穆的遗愿,带着他的骨灰回到大陆。 参考文献:[1]李亚奇.论钱穆早年诠释阳明心学的内在理路——以《王守仁》为中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5,40(1):87-93

0 阅读:59
陌上伊人笑

陌上伊人笑

‌感谢大家关注,我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