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中国小伙上大西洋遇难。他靠吃生鱼、喝鸟血在海上漂了133天。好不容

熹然说历史 2025-04-15 03:46:50

1942年,一中国小伙上大西洋遇难。他靠吃生鱼、喝鸟血在海上漂了133天。好不容易路过一艘大船,谁知船上的人看清他长相后,骂骂咧咧地掉转船驶去。 1943年6月,英国白金汉宫内,一场特殊的授勋仪式正在举行。身着正装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面前,站着一位面容黝黑、身材瘦削的中国青年——潘濂。 "在木筏上经历漫长、危险和充满巨大困难的日子里,你表现出的罕见勇气、刚毅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应变能力令人钦佩。"国王庄重地将大英帝国勋章别在潘濂胸前,周围的官员和来宾报以热烈的掌声。 此时的潘濂已是世界闻名的"中国鲁宾逊",各国媒体争相报道他在大西洋上漂流133天的惊人经历。然而,站在聚光灯下的他,内心五味杂陈。这枚闪亮的勋章背后,是无人知晓的痛苦和被世人抛弃的辛酸。 时间回到1942年11月23日,大西洋上一片平静。潘濂正在英国商船"贝洛蒙"号上担任二等侍应生。这份工作来之不易——1936年,年仅18岁的他被父亲从海南岛送到香港谋生,先是在一艘名为"坦达"号的商船上当学徒,辛苦度过三年后才得到这个机会。 尽管在船上备受歧视,连基本的航海技能都没人教他,但潘濂并不在意,只要能按月领到固定薪水养活自己就满足了。二战爆发后,"贝洛蒙"号主要负责运送战备物资,危险系数大增,但潘濂从未想过自己会遭遇灭顶之灾。 那天上午11点40分,潘濂正在船舱休息,突然一声巨响震得他从铺位上摔到地上。德国U-172潜艇发射的第一枚鱼雷击中了船体。他迅速爬起来,抓起一件救生衣,一边往身上穿,一边踉踉跄跄跑到甲板上。船上已是黑烟弥漫,断裂的金属发出刺耳的声响,整艘船开始下沉。 潘濂毫不犹豫跳入大海,icy与此同时,第二枚鱼雷直接将商船炸毁。冰冷的海水让他瞬间呼吸困难,但求生本能让他拼命挣扎,最终抓住一块浮在水面的木板。 就在这时,德国潜艇浮出水面,几名德国水兵站在艇上,对着海中挣扎的幸存者指指点点。潘濂绝望地呼救,却只换来水兵们的嘲笑和手势威胁。一名机枪手甚至装模作样地瞄准他,做出射击的姿态。 绝望中,潘濂闭上眼继续抵抗海浪的冲击。当他再次睁开眼时,德国潜艇已消失无踪,只留下他独自漂浮在茫茫大海中。就这样,他靠着木板漂流了将近两个小时,身体几乎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当他以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只救生木筏。潘濂奋力向木筏游去,一个大浪将他重重撞在木筏边上。他抓住救生索,用尽全身力气爬上木筏,随即因精疲力竭昏睡过去。 这只正方形木筏成了他生存的希望之源。醒来后的潘濂发现,木筏中央有一个凹槽,两旁各有一个金属箱。他打开其中一个,发现里面装有40升淡水;另一个箱子里则装满饼干、罐头、巧克力等食物,还有几发照明弹和手电筒。 面对未知的漂流时间,潘濂决定合理规划物资。他小心翼翼地分配每天的食物和水量,同时用长形帆布围成防护网,并用四根桅杆和帆布搭起一顶简易帐篷,以抵御风雨和烈日。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潘濂木筏上的食物和淡水逐渐见底。他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自救,等待他的只有死亡。面对这一残酷现实,潘濂决定用智慧与海洋抗争。 首先,他解决的是饮水问题。在热带海面上,暴晒足以让人脱水身亡。潘濂注意到夜间偶尔会有阵雨,便聪明地利用头顶的帐篷收集雨水。他小心翼翼地倾斜帐篷,用空罐头盒将积水一点点舀入水箱,不浪费每一滴宝贵的淡水。 食物问题更为棘手。潘濂拆开耗尽电量的手电筒,取出里面的弹簧制成鱼钩,又把缆绳拆开抽出一股搓成细细的鱼线。 "我必须捕更大的鱼。"潘濂暗下决心。他费尽心思拆下木筏上的一个钉子,打造了一个更大的鱼钩,用小鱼作饵挂在上面。很快,他就钓上了相当于五六十条小鱼重量的大鱼,这让他欣喜若狂。 为了改善口感并保存食物,潘濂将大鱼剖开,掏出内脏,洗净后切成薄片,晾在帐篷绳子上制成鱼干。 随着捕鱼技巧的提升,潘濂发现用鱼内脏作饵能引来整群鱼。他甚至有一次用鸟当饵,钓上了一条几英尺长的鲨鱼。然而,生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掀翻了救生筏,将他珍贵的淡水和鱼干全部打进海里。虽然他拼尽全力翻回了木筏,但饥渴和疲劳几乎摧毁了他活下去的意志。在绝望中,他逮住一只海鸟,靠喝鸟血才勉强缓过劲来。 漂流的第四十天,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潘濂发现远处有一艘商船驶来。他激动地站起身,拼命挥舞着手臂,用尽全力大喊。随后点燃了一枚信号弹,红色的火球腾空而起。 商船似乎注意到了他,调转方向朝他驶来。潘濂看到船上有三个人,其中一人拿着望远镜观察他。他又点燃了第二枚信号弹,继续挥手呼救。船已经近到他能听见船舱门的关闭声和船员的交谈声。 然而,就在希望触手可及之际,那艘商船却突然掉转船头,扬长而去。潘濂呆立在木筏上,眼睁睁看着救命稻草消失在远方。泪水滑过他的脸颊,一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痛苦席卷全身。他知道,他们离开的唯一原因是因为看清了他是个中国人。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