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女知青吴献忠被推荐上北大,可是她却拒绝了这个机会,并表示她要扎根农村一辈子,这件事在当时反响巨大,而她也因此成为了知青争相学习的楷模,那么她后来有没有兑现诺言?她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吴献忠原名吴风琴,她原本是辽宁抚顺八中的优秀学生,那时的她不光成绩优秀,还能歌善舞,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天之骄子”,而她的梦想就是上大学。 然而1968年,吴风琴却响应毛主席的“知识青年下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来到了辽宁省黑山县耿屯一队,成为了当地第一批知青中的一员,不仅如此,她还将名字改为吴献忠,以表达她要扎根农村的决心。 农村确实是广阔天地,可对于城里来的知青来说,想要在农村扎根,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生活上的艰苦和不便,卫生条件的恶劣等等。 不过,吴献忠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因此她很快就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融入到了集体生产的大环境中。 从一个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的知青到农业劳动小能手,吴献忠是花费了一些心思和力气的,她虚心向农民请教种庄稼和干农活方面的学问,干起活来不惜力,生活上还特别能吃苦,穿着打扮也很朴素,最难得的是当社员遇到困难时,她更是出钱出力,所以大家对她评价很高,她的人缘也最好。 知青下乡,这是国策,不过国家出于对知青的关心,也有一些新政策,比如知青可以通过招工、当兵和上大学等方式回城,不过由于名额有限,因此一些渴望返城的知青为了能得到名额都削尖脑袋想办法,可吴献忠对这些没兴趣,哪怕大家推荐她去参加招工,她都摇头表示:“我不走,我就扎根农村。” 1970年,耿屯分到了2个上大学的名额,其中一个是北京大学的名额,物以稀为贵,大家出于对吴献忠的爱护,决定把上北大的名额留给她,毕竟这关系到她将来的前途。 然而,当村干部让吴献忠填写个人申请书时,吴献忠却拒绝了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她说:“把名额留给别人吧,我是一定要留在农村的。” 这下大家真的相信吴献忠是铁了心要留在农村了,于是这件事很快就被媒体报道了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吴献忠也因此成了继邢燕子之后的知青楷模。 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生产队纷纷邀请吴献忠去给知青们演讲,除此外她还被通知参加各种会议,媒体的跟踪报道更是让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她还借着这个机会,在媒体上倡议全国各地的知青要有扎根农村的决心。 1973年,吴献忠代表辽宁知青参加了全国第十次代表大会,会后她还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 尽管赞扬的声音如潮水不断涌来,吴献忠却始终保持冷静,特别是在被选为村党委书记后,她更是对自己严格要求,一心想带着大家改变农村落后贫穷的面貌。 当时追求吴献忠的人很多,不过让吴献忠心动的还是和她朝夕相处的她的副手,两人不仅在工作上配合默契,生活上也互相关心,尽管没有甜言蜜语,但这份爱情却让吴献忠觉得朴素又踏实。 然而一段牢狱之灾,让吴献忠的生活发生了断崖式的反转。 1976年,吴献忠在大会上的发言被别有用心的人曲解,随之她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被判处了3年有期徒刑。 3年的时间虽不长,但等吴献忠出狱后,她才发现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首先是原本就多病的父亲由于承受不住打击离开人世,母亲也因悲伤过度长期泪流不止,导致双目失明。 最让吴献忠寒心的还是曾信誓旦旦要和她相伴一生的男友,竟然在她入狱后和她提出分手,并很快娶了别的姑娘。 此时母亲需要照料,吴献忠的身体和精神也需要恢复,所以旁人都劝她不要再回农村,但她却认为不能违背当初的诺言,领导考虑到她已经不适合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了,就把她安排到农业科学研究所,让她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就在生活步入正轨的时候,一名农村青年闯入了吴献忠的生活。 农村青年接连给她写了10封求爱信,表示自己不仅仰慕她,而且一直对她心怀爱意,愿意与她一起照顾她那瞎眼的老娘。 吴献忠被农村青年的真诚打动,于是两人步入了婚姻,结果婚后吴献忠才发现,农村青年只是想利用她的名气调到城里工作而已,伤心不已的吴献忠只能选择离婚,带着年幼的女儿逃离了农村。 回城后,吴献忠被安排到肉联厂当保管员,由于她工作出色,又很有领导能力,因此她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最后还当上了经理。 1998年国企改革,全国迎来了下岗潮,原本在管理岗位的吴献忠不在下岗名单上,但是她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辞去了职务,随后她拿出多年的积蓄,带着一批下岗工人自主创业。 如今,吴献忠的企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有势头,那些曾跟着她干的下岗工人提起她来都钦佩不已,毕竟创业的艰难和苦楚大家有目共睹,可吴献忠每一次都挺过来了。 大家感慨,这样的女人不管做什么,一定都会成功。
1970年,女知青吴献忠被推荐上北大,可是她却拒绝了这个机会,并表示她要扎根农村
裂谷长河
2025-04-15 09:33:05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