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8日晚上,陈毅一家人在中南海庆云堂的家里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

品古观今呀 2025-04-15 09:42:34

1967年10月18日晚上,陈毅一家人在中南海庆云堂的家里吃了最后一顿“团圆”饭。这顿饭大家吃得很沉闷,陈毅对孩子们说:“我们顾不上你们了,你们要各自去奋斗。” 第二天,在陈丹淮和陈珊珊分别返回各自的部队之后,陈毅和张茜也启程离开北京,来到了石家庄。 在石家庄的河北省委桥西招待所安顿下来后,陈毅与张茜的生活逐渐充实起来。期间,一天他们接到了一个特别的访问邀请,那是前往郊外的龙滚龙沟大队,一个地方闻名于周遭的小米和红薯种植基地。 在大队,他们受到了李书记的热情接待。李书记并不是普通的地方干部,而是一位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有深刻了解的人。 中午时分,李书记亲自招待他们,用当地特色的小米饭和红薯准备了一顿简朴却极富心意的午餐。陈毅对这样的接待感到非常满意,不仅因为食物的美味,更因为这种质朴的招待让他感受到了农民的热情和友好。 餐后,李书记与陈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李书记提到,在他还是儿童团成员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陈毅的大名。他提到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英勇表现,以及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这些话让陈毅十分感动,因为他的革命生涯充满了牺牲和挑战,能够得到基层干部如此的认可与赞誉,对他来说既是一种欣慰也是一种惆怅。 陈毅与张茜在石家庄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多,这段时间里,他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生活和革命工作。直到庐山会议召开的前夕,他们才结束在那里的生活。 在离开之前,陈珊珊特地来到石家庄拜访了她的父母,一家人在招待所门口留下了一张温馨的合影,记录下了这段不平凡日子的美好回忆。 1970年7月的一天,陈毅,已经结束了他的外交生涯,正在石家庄铁路工厂辛勤劳动。那天,他突然感觉到腹部隐隐作痛,疼痛感迅速加剧,迫使他急匆匆前往工厂医院寻求帮助。 尽管医生立刻给予了止痛药物,但疼痛并未得到明显缓解,反而愈演愈烈。病痛的折磨随后成为了陈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夜晚变成了长时间痛苦的辗转反侧。 此时,陈毅的病情日益严重,他和他的妻子张茜决定请求返回北京治疗。在周恩来的迅速批准下,他们于1970年10月回到北京,陈毅被送往解放军301医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陈毅的健康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反而出现了更多的病症。 1971年1月,陈毅再次入院,外科主任的检查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真相:陈毅不仅患有亚急性阑尾炎,而且腹部右侧有一个巨大的肿块,确诊为结肠癌。 在一个本应简单的阑尾切除手术中,医生们意外发现了陈毅肿瘤的存在,迫使他们立即改变手术计划进行癌症切除。周恩来对陈毅的健康状况极为关注,指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最佳的医疗护理。 1971年的秋季,北京的气温渐渐下降,但对于陈毅来说,这一年的挑战远超过季节的变化。 10月24日那天,人民大会堂内的气氛庄严而肃穆,一场老同志座谈会即将召开。陈毅,尽管已身体虚弱,仍早早地让工作人员准备车辆,坚持要出席。 周围的人,包括他的秘书,都对他近期化疗后的状况深感忧心,劝他应该休息,避免劳累。但陈毅摇头拒绝了这些建议,他认为参与这次会议至关重要。 会议中,陈毅站起来做了一次重要发言。然而,讲话过程中,他突然面色苍白,鼻血流不止,这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急如焥。座谈会被迫暂停,陈毅紧急送医,自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医院的病床。 随后的日子里,陈毅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进食变得异常困难,体质大不如前。周恩来总理,深知陈毅对国家的贡献和他的重要性,迅速做出决策,将陈毅转至北京日坛医院接受更加专业的治疗。 在经过一次胃肠短路吻合手术后,陈毅的病情似乎有所好转,手术成功减轻了他胃部的不适。尽管如此,医院的医生和陈毅本人都清楚,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癌细胞已在他体内广泛转移,对此无能为力。 一个清晨,陈毅突然向女儿珊珊表达了一个简单的愿望——吃面条。对珊珊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好兆头,表明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尽管陈毅吞咽困难,但他还是努力地吃了几口,显得非常满足。 在病榻上,陈毅特别想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首曲子在他年轻时给予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 在这个特殊的请求下,吴恒兴医生和他的朋友们不遗余力地寻找到了这张唱片。尽管陈毅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长达两年多的与疾病抗争中,陈毅在放射治疗期间,尽管病痛剧烈,却始终没有发出任何抱怨。 然而,尽管得到了最好的医疗照顾,1972年1月6日,这位杰出的领导人因病去世,给国家和人民留下了深深的哀伤。 他生前的最后几天,虽然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但他仍不忘对革命的忠诚和对祖国的深情。 毛泽东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而周恩来在葬礼上的数次哽咽,更是体现了他对陈毅深厚情谊的最真挚表达。 陈毅的一生,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和平年代,都是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悲痛。

0 阅读:97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