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2岁的段桂秀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他们的婚礼简单朴素,却洋溢着幸福,然而,新婚第三天,王金长就奔赴战场,去保家卫国,这一去,就是永别,段桂秀拒绝改嫁,87年后在王金长的墓碑前大哭
1953年,段桂秀等了21年的希望,被一张薄薄的烈士证明书彻底打破了。
证书上“王金长”三个字,宣告了她苦等多年的丈夫,早已在战火中牺牲。
那一刻,她才25岁,却仿佛过完了半生。
1920年,段桂秀在江西于都县一个贫困家庭出生了,刚满一个月,她就被送到王家做童养媳。
那个年代,童养媳的命运,大多是苦海无涯,幸运的是,王家人对她还算不错,尤其王金长,比她大九岁,从小就对她多加照顾,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自然很亲近。
1932年,12岁的段桂秀按照当地的习俗,嫁给了21岁的王金长,新婚的快乐还没过去,生活却突然给了一个无情的打击。
婚后第三天,王金长对段桂秀说,他要去参军,保卫国家,那时候,战事不断,这一离开,不知啥时候才能再见面,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段桂秀虽然心里不太愿意,但还是支持了丈夫的决定,王金长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段桂秀从少女变成了妇女,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照顾年迈的婆婆,还要供养年幼的小叔子。
挖煤、挑石头、扛麻袋…这些本该男人做的粗活,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生活里的压力压得她直不起腰,但她心里一直怀着希望,盼着丈夫能平安回家,村里人劝她再找个人家,说她年纪还轻,守着个不知死活的男人,太不值了。
段桂秀一直不肯答应,她坚信王金长会回来,因为他答应过她。
1953年,那张烈士证书寄来,击碎了她最后的幻想,王金长牺牲的消息对她来说像是突然的打击,然而,即使天塌下来,生活还得继续。
她坚决拒绝了所有人的劝说,坚守对去世丈夫的承诺,独自一人把小叔子养大,还一直照顾婆婆到她去世。
1960年,婆婆去世后,曾经热闹的王家老宅就只剩下段桂秀一个人了,为了让婆婆晚年有个依靠,小叔子把儿子送给了她。
这孩子成了段桂秀的精神依靠,她把对丈夫的爱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辛苦抚养他长大成人。
时间过得真快,段桂秀从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她对王金长的思念一直都在,从来没有减少过。
她经常望着远处,好像在等着丈夫回来。
2019年,段桂秀在儿孙的陪同下,去了于都县的烈士陵园,当她看到纪念碑上的“王金长”三个字时,87年的思念和期盼在这一刻涌上心头,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她抚摸着冰冷的石碑,仿佛在抚摸着丈夫的脸庞,为了实现段桂秀的心愿,当地政府帮她安排了一趟去北京天安门的行程。
站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段桂秀老人激动万分,她要替王金长看看这盛世中华,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为了弥补段桂秀心中最大的遗憾——没有丈夫的照片,一位著名的画家根据资料和她的描述,还原了王金长烈士的容貌。
当画像送到老人手中时,她老泪纵横,仿佛丈夫从未离去,依然陪伴在她的身边,段桂秀用一生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在那段充满战火的岁月里,像王金长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安宁美好的生活。
而像段桂秀一样,在背后默默支持、奉献的女性,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她们的故事,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代的缩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