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4岁的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

小博大史 2025-04-15 10:57:44

1912年,14岁的周恩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的周恩来穿着长袍马褂,留着板寸头,虽然脸带稚气,却表情严肃。 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他在得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满清政府的消息后,为支持革命,也为了同清王朝决裂,他竟找来剪刀剪掉了辫子,不仅如此,在他的劝说下,不少师生也都剪去了那象征着奴役和屈辱的辫子。 对于自己在奉天学习和生活的3年时光,周恩来一直记忆犹深,他曾在1946年不无感慨地对美国记者李勃曼说:“12岁那年离家去东北,成为了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次离家,我的一生也许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兄弟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周恩来这话说的不无道理。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那时祖父周起魁还在外做官,父亲周贻能虽中过秀才,但性格忠厚老实,周起魁认为他该多多磨炼,就让他学做师爷,为保险起见,还给他捐了个“主事衔”,以便将来他有足够的经验后,也能像自己一样慢慢从师爷过渡到代理知县,再到知县并获得朝廷擢升。 然而随着周起魁的去世,周贻能在衙门里做文书时因性格耿直受到排挤,无奈只能辞去职务,出外谋生并将省下来的钱寄给妻子万冬儿。 那时周恩来已经被过继给了小叔父周贻淦,而周贻淦由于病故,抚养他的便是小婶陈三姑,不过由于并未分家,因此周家几房仍生活在一处,所以周恩来的成长并没离开万冬儿的视线。 陈三姑受过良好的教育,既能填词赋诗,又能书善画,所以在周恩来4岁时,便给他开蒙,教他识字和背唐诗,而周恩来天资聪颖,一学就会,这让陈三姑欢喜不已,于是闲暇时又给他讲故事,使他能辨忠奸,识善恶。 由于是大家庭,周贻能的几房兄弟皆住在一起,这些长辈怜爱周恩来失父(嗣父),因此对他很宽容,从不批评他,反而常常和他说一些外面的见闻,便他开阔眼界。 唯一对周恩来严厉的还是陈三姑,她好静,终日不愿出门,只拉着周恩来在房中读书,使他能静下心来做学问。 后来,周恩来又被送到外公家的私塾读书,而两位母亲为了照顾他的起居饮食,便住进了私塾附近的陈家花园。 那时候,家里的开支已经入不敷出,无奈的万冬儿只能将家里的东西拿去典当,也就在那时候,周恩来跟着万冬儿借债、典当,不光了解了生活的艰难,而且也锻炼了应对生活的能力。 不幸的是,就在周恩来10岁那年,母亲和养母先后去世,周贻能回家料理后事,由于家中欠债太多,不得不撇下3个年幼的孩子到外地去谋事挣钱。 于是,作为长子的周恩来便承担起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带着弟弟们回到淮安,与八叔周贻奎生活在一起。周贻奎偏瘫在床,还得周恩来照顾他,所以迎来送往及生活开销等担子,就都落到了周恩来稚嫩的肩膀上。 1910年,三伯父周贻谦回淮安办事时,为了能让周恩来能继续学业,便将他带到辽宁铁岭,出资让他到银岗书院学习。半年后,四伯父周贻赓到奉天工作,于是周恩来便来到春天,进入东关模范学校学习。 周恩来的剪辫子和对革命的支持,源于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形势,及学校的新学理念,使得周恩来对政治非常关心,并且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从而萌生了追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 恩师高亦吾对周恩来的影响最为直接。 高亦吾教史地,他不光学识渊博,还极富有正义感,早在1905年就加入了同盟会,多次发动反清斗争,后因遭到清政府通缉才逃至奉天,在东关模范学校教历史和地理。 在课堂上,高亦吾经常宣传爱国思想,讲革命事迹,比如广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英雄牺牲的悲壮历史,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对革命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周恩来很敬重高亦吾,也很愿意接近他,而亦吾对这个学生也很器重,认为他心有大志,因此常常与他谈心,并推荐了《警世钟》等革命书籍给他。 其实不光是高亦吾喜欢周恩来,其他老师亦对周恩来夸赞不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周恩来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不光有大气魄,而且志向远大,因此深得国文老师欣赏,常常当作范文,要求学生“传观”,并且感叹,教了数十年国文,还从没见过这样好的学生。 有一次上修身课,校长对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请问大家为何而读书? 有学生说是为父母,亦有学生说是为光宗耀祖,还有学生说为当官……但校长听了这些答案只是摇头,最后他让周恩来回答,周恩来站起来用激昂的声音高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惊喜不已,他万万没想到周恩来虽是少年,竟有冲天之志,于是他对其他学生说道:“有志者,当效周生。” 周恩来言出必行,他此后不光在学业上刻苦学习,并且还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幸福,毅然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和危险的革命道路。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