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的非洲,一个女孩拥有着非常大的屁股。她被人脱光了衣服关在铁笼里。男人们

纯纯的宝宝 2025-04-15 11:36:11

18世纪末的非洲,一个女孩拥有着非常大的屁股。她被人脱光了衣服关在铁笼里。男人们则像对待野兽一样虐待他,而最终女孩被卖进了动物园,在死后被制成标本,毫无尊严的展出了两百年之久。 铁笼的锁链哗啦作响,巴特曼蜷缩在伦敦街头的角落,1810年的冬夜,寒风像刀子钻进骨头。围观的人群裹着厚大衣,兴奋地扔下几个铜板,只为看一眼这个“非洲怪物”。 她低头,试图用长发遮住脸,可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藏不住对自由的渴望。笼子外,摊贩的叫卖声、孩子的笑声混杂成一片,巴特曼却仿佛听不见——她的心,还留在南非的山谷里,那片有牛群和星空的故土。 可她为何会站在这冰冷的铁笼里?那个许诺带她去“天堂”的男人,如今又在哪里?更让她心寒的是,这场噩梦,远未到尽头。 1789年,巴特曼出生在南非东开普省的加姆图斯河谷,那是个动荡的时代,荷兰殖民者将南非变成后花园,他们沦为奴隶或仆人。 巴特曼的童年没有欢笑,母亲在她两岁时去世,父亲在殖民冲突中丧生。她十几岁嫁给一个鼓手,生下一个孩子,却很快夭折。16岁那年,丈夫被荷兰人杀害,她被卖给开普敦的商人彼得·塞扎尔,从此开始了奴役生涯。 1810年,21岁的巴特曼被塞扎尔的兄弟亨德里克和英国医生威廉·邓洛普盯上。她的臀部因脂肪堆积异常突出,在殖民者眼中,这是“猎奇”的金矿。 他们哄骗她签下一份合同,许诺去英国能赚钱、得自由。巴特曼不识字,文化传统中也没有书面记录,她信以为真,登上了驶往伦敦的船。船舱里,海浪拍打着木板,她幻想着新生活,却不知自己正坠向深渊。 伦敦的展览场,木台上铺着破布,巴特曼被要求赤身站立,铁笼四周挤满了人。观众有的惊呼,有的嘲笑,还有人付钱摸她的皮肤,像在检查牲口。 巴特曼学会了几句英语,会弹吉他,唱家乡的小调,可这些才艺在观众眼里,只是“野蛮”的点缀。夜里,她蜷在笼子旁,裹着薄毯,耳边是泰晤士河的流水声,寒冷和屈辱啃噬着她的心。 1814年,伦敦的热潮退去,巴特曼被卖到巴黎,落入驯兽师让·里奥手中。巴黎植物园的展览更残酷,她被关在木台上,与动物标本摆在一起。 白天,她得跳舞、摆姿势,稍不配合就挨鞭子;晚上,富人宴会上,她被牵出来,像活道具供人取乐。里奥的房间里,煤油灯昏黄,巴特曼坐在地板上,盯着墙角的裂缝,回忆故乡的篝火和族人的歌声。她试过反抗,可每次换来的只有更重的惩罚。 法国解剖学家乔治·居维叶曾在宴会上与她共舞,称她“聪明、记忆力好”,却在笔记里将她比作猩猩。他的报告,成了“种族科学”的基石,强化了欧洲人对非洲人的偏见。 1815年的巴黎,雪花飘落街头,巴特曼病倒在里奥的破屋里。窗外是塞纳河的冰面,屋内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她咳嗽不止,身体瘦得像枯枝,26岁的生命走向尽头。 死后,居维叶解剖了她的尸体,脑和生殖器被泡在福尔马林里,骨架和石膏像摆在人类博物馆,直到1974年才撤展。她的遗体,像一件展品,承载了两个世纪的羞辱。 1994年,南非摆脱种族隔离,曼德拉当选总统,提出归还巴特曼遗体的请求。法国起初拒绝,称遗体是“科学遗产”。 1998年,诗人黛安娜·费鲁斯的诗《我来带你回家》传遍南非,点燃了归还运动的火种。南非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法国博物馆的“暴行”。 2002年3月6日,法国议会通过法案,允许归还巴特曼遗体。5月3日,她的骨架、软组织和石膏像被装进木箱,飞回开普敦。8月4日,开普敦举行“裹袍”仪式,族人用草药净化遗体,军方守卫棺木,像迎接英雄。 南非妇女节,1.5万人聚集在汉基镇的维加德林斯科普山丘。阳光洒在红色土壤上,敲响鼓声。总统姆贝基致辞:“巴特曼的故事,就是非洲人民的故事。”棺木入土前,族人撒下野花,风吹过山谷,像在低语告别。 巴特曼的墓前,石碑上刻着她的名字,山风吹过,野草轻轻摇曳。她终于回到故土,带着伤痕,也带着尊严。

0 阅读:0
纯纯的宝宝

纯纯的宝宝

纯纯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