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笔济天下,武能上马抵万军,千万别小瞧这位大明"胖富帅" 受封在北平城的燕王

历来现实 2025-04-15 12:29:46

文能提笔济天下,武能上马抵万军,千万别小瞧这位大明"胖富帅" 受封在北平城的燕王朱棣,举起了奉天靖难的大旗。 《北史》中曾说,清靖寡欲,与物无竞,但很显然,朱棣似乎没有办法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他的好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从登上皇位的第一天,就开始全力削藩。 周王朱橚被皇帝废为庶人,安排到了云南戍边。 岷王朱楩被皇帝宣布有罪,但具体是什么罪,皇帝没说,不过不管皇帝说没说,收拾你其实都不太需要理由,所以朱楩也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了福建漳州。 齐王朱榑被小皇帝软禁在南京,非死不得出,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没有小皇帝的命令,不许擅自出家门一步。 最可怜的,要属湘王朱柏,他被建文皇帝污蔑诸多罪行,实在不堪其辱,居然带着全家老小引火自焚了。 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朱棣虽然很想当皇帝,但他却并不想要造反。 大哥朱标当太子的时候,他很想要当皇帝,因为朱棣认为自己比朱标也差不了多少。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时候,朱棣也很想当皇帝,因为朱允炆乳臭未干,朱棣更没有放在眼里过。   朱棣很想很想当皇帝,乃至于白天想,晚上想,日思夜想。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封建帝制时代,上到朝廷大员,下到布衣百姓,或许都曾经幻想过自己如果能做皇帝,将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境遇。 这也没什么不同寻常的,因为想象不会对任何人,任何事造成伤害,想象也不违反《大明律》。 如果朱棣愿意,他可以在北平燕王府里尽情的想象。 他是太祖高皇帝的血脉,是大明驻防燕云一带的藩王。 他有宽敞明亮的宅邸,成群结队供他役使的仆人,有取之不尽的俸禄,他过的是天上人间的日子,他凭什么要造反?他为什么要造反? 在固有的历史观念和坊间的流传中,朱棣似乎生来就是乱臣贼子,是一个头铁的造反青年,朱标当太子的时候他图谋不轨,而朱允炆一朝称帝,朱棣立刻大张旗鼓的开始造反,似乎这位已经并不年轻的大明藩王,就是为了靖难而生的。 事实上,造反不是吃饭喝水,不是刷牙洗脸,造反是一件十分慎重且后果很严重的事儿。 中国历史上那些造反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而造反失败的下场往往是诛灭九族,尸骨无存。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走投无路,实在没有办法,是没有人愿意造反的。 非但是朱棣,似乎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农民起义,都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改造成了天生反骨的叛逆行为。   什么陈胜,吴广认为暴秦无道,二话不说就揭竿而起,私盐贩子黄巢越看唐朝越不顺眼,当即火烧长安... 而实际上,陈胜吴广两位仁兄是本本分分的老农民,苦秦暴政久矣,又因在押送民丁时有了疏漏,依律当斩,所以才不得不举起了反抗的大旗,而黄巢同志只不过是个苦命的读书人,屡次科考落榜,实在没办法,这才组织起义,想要灭唐单干。 总而言之,胡乱地编排历史人物是不对的,而把残酷的历史审美化,更是大错特错,不可效仿。 历史很残酷,而朱棣此时面临的现实则更加残酷。 他在北平城颐养天年的幻想已经被朱允炆彻底击碎,如果不造反,那么下一个引颈受戮的藩王,就会是他自己。 反也是死,不反也是死。 性格孤傲的朱棣同志做不到向朱柏那样坦然了结自己,所以他决定,不能坐以待毙,而要放手一搏。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朱棣是一个十分典型的“逼上梁山式”的人物。 对于造反,朱棣必须双管齐下,一来,他必须集结兵力,从北平城出发,一路挺进,直打到建文皇帝的老窝南京。 除此之外,他别无他选。 二来,在主动出击的同时,他还需要守住北平城,这不仅仅是自己的老巢,更是燕云冲要之地,自己进可攻,退可守,此等战略后方,自然不容有失。 自己要身先士卒,带兵亲征,但后方也不容有失,所以在靖难临行之前,朱棣要把北平城交给一个自己十分信任的人才行。   而这个人,就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朱棣的长子,朱高炽。 但奇怪的是,洪熙大胖朱高炽,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他,他都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守城人。 这位燕王世子体态肥胖,身形臃肿,自小就患有十分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讲话上气不接下气,说的好听是身体有恙,说的不好,这就是个残废。 众人都认为把北平城交给朱高炽来打理的决定实在不妥,但朱棣却力排众议,十分信任的把留守北平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这个憨态可掬的儿子。 在朱棣的眼里,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他的内心远远要比他的外表坚强得多。 身处南京皇宫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很快知道了北平空虚,并且是由朱高炽留守的消息,他大喜过望,立刻派出五十万大军,由年轻一代的军中枭将李景隆统领,亲自北上,袭击北平。 在一开始的战事中,朱允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到北平城这个点,在他而言,朱棣仅有一城之地,几万兵马,而南京城王师百万,所以弹指即可平定朱棣之乱。 但打来打去,年轻的小皇帝突然发现,自己的这个四叔,实在不是一般人。 自己皇爷爷时代的名将耿炳文在正面战场上被朱棣弄了个灰头土脸,仓皇败下阵来,燕军长驱直入,攻城略地,已然成了燎原之势。 朱棣势头正猛,所以与其继续跟他正面对抗,倒不如迂回对敌,出其不意,偷袭朱棣的老巢北平。 只要北平有失,朱棣首尾难顾,必然失败。 于是,在朱允炆的满心期待下,李景隆同志带领着五十万大军,星夜兼程,很快包围了北平城。   对李景隆来说,这实在是一个皇帝给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北平城里兵力只有三万左右,还都是老弱残兵,加上留守北平的还是朱棣的那个废物儿子朱高炽,如此来说,取北平,岂不是如探囊取物一样简单? 李景隆洋洋得意之际,北平城中的朱高炽却眉头紧锁,神情十分凝重。 从李景隆在南京出发的一个月前,朱高炽大概就已经有将近十多天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了。 上午,他要督促军士,巩固城防,把北平城的犄角旮旯全都用夯实的砖块或石头加固。 中午,他要在北平城的大街小巷里广泛募兵,动员城内能动员的一切力量。 下午,他要训练士卒,教会他们如何在战场上保命,告诉他们面对朝廷的军队,你们的目的并非杀敌,而是守城。 到了晚上,繁星皓月当空,朱高炽还是不能休息,他要积极筹措粮草,军械,并且顺便做好城内老百姓的安抚工作。 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高强度工作让朱高炽的脑袋有些昏昏沉沉,但只有这么做,才能让他在面对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时,有无比坚定的自信。 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把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士兵们就像蚂蚁一样爬满了城墙。 炮声,射箭声,喊杀声此起彼伏,但奇了怪了,李景隆的军队无论多么努力,却始终没有在战场上打开任何一个突破口。   北平城的这些老弱残兵们训练有素,临危不惧,相互之间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粮草军械的供应有条不紊,士卒之间的指挥作战更是井然有序。 最可气的是,就连北平城里的百姓们也都和朱高炽一条心,他们毫不畏惧,即便赤手空拳,也要站上城头,掷下瓦片来予以还击。 直到这时,李景隆才意识到,北平城头上那个看起来残弱不堪的朱高炽,是一个在军事才能方面不亚于朱棣的狠人。 打,是不能再打了,因为再打下去恐怕伤亡太大,于是李景隆下令撤军,但却并不撤退,而是围着北平城就地扎营,把城池再次严丝合缝的围拢了起来。 李景隆的意图很简单,我数十万(原本是五十万,估计死了很多)大军围城,断你的水,断你的粮,我看你投降不投降。 李景隆想要通过地缘分割的形式来耗死朱高炽,但很显然,他还是把朱高炽想得太过简单了。 我们的朱高炽同志不是一个只会坐地等死的主儿,在李景隆的大军包围北平城的这段时间里,朱高炽时常派出小股部队出城进行滋扰。   这个滋扰,大有讲究。 李景隆的军队吃饭的时候,小部队纵马踢翻他们的锅灶。 李景隆的军队饮水的时候,小部队射箭击碎他们的水囊。 李景隆的军队睡觉的时候,小部队猛烈地吹起鼓号,让这帮长途跋涉的士兵们彻夜无眠。 阴险,实在是太阴险了。 本着“你进我退,你驻我扰,你疲我打,你退我追”的战术方针,朱高炽开始了对李景隆部队不厌其烦,堪称无所不用其极的骚扰。 李景隆同志被骚扰得几乎精神分裂,再耗下去已然是无济于事,只好仓皇撤军。 北平,终于守住了。

 

0 阅读:0
历来现实

历来现实

假装不懂现实,假装懂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