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长征路上,詹才芳看到有一个病号被抛弃,他于心不忍,说:“这么年轻,带上吧。”这一决定,让我国多了一个开国少将!
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一支红色铁流正在艰难跋涉,这支队伍刚刚经历湘江战役的惨烈,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每个人的草鞋底都磨得透亮。
凛冽的北风卷着草屑掠过荒原,战士们褴褛的军装下是结着血痂的伤口,干粮袋里只剩下最后一把青稞面。
队伍里有个大个子机枪手叫尤太忠,河南光山的小伙子,那年刚满20,草地里泡出来的烂脚丫子已经流脓,疟疾像块烧红的炭贴在脑门上。
他记得3天前还能咬牙拖着机枪走,现在连腰都直不起来,两个同乡战友架着他走了十几里地,眼看着队伍越拉越长,前头传来"加快速度"的吆喝声,左边搀扶的战友突然腿一软,三个人摔成了滚地葫芦。
"你们走吧。"尤太忠瘫在泥水里,手指头勾着机枪皮带不松手,他记得上个月过雪山时,连里最能唱山歌的小四川就是这么留在雪窝子里的,两个战友红着眼眶解下自己的水壶,转身时军装后背上出现大片汗碱。
马蹄声就是这时候响起来的,三十一军政委詹才芳带着警卫员巡到队尾,马鼻子喷出的白气扫过尤太忠发烫的脸。
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政委跳下马背,蹲下身摸了摸年轻人的额头,又捏了捏他结实的臂膀,"这么大的块头,扔了可惜。"詹才芳说话带着湖北腔,解下马尾巴上绑行李的麻绳。
等他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像条拖网里的鱼,被绳子拴着在泥浆里滑行。
草地的天说变就变,前半晌还晒得人冒油,转眼就砸下冰雹子,她的枣红马忽然前蹄打滑,连人带马滚进沼泽。
警卫员急得直跳脚,却见政委攥着缰绳不撒手,泥水糊了满脸还在喊:"拽住绳子!别让后头那个兵沉下去!"等把马拖出来,马尾巴上拴着的尤太忠已经成了泥人,怀里还死死抱着那挺机枪。
队伍在包座河边休整时,炊事班老班长端来半碗野菜汤,尤太忠刚要喝,就听见帐篷外詹政委在跟军需处长掰扯:"把我的炒面分给病号,我吃煮皮带就行。"
那天夜里,尤太忠把分到的炒面偷偷倒回粮袋,嚼着草根听帐篷外呼啸的风声,他摸黑给机枪上油,手指头冻得打不了弯,就裹着破棉絮焐。
等走出草地那天,尤太忠能自己拄着枪走了,詹才芳路过时拍拍他肩膀:"好小子,命比石头还硬。"这话成了尤太忠往后30年的护身符。
打榆社县城时,他顶着鬼子机枪冲出战壕,淮海战役带着突击队夜袭黄维兵团指挥部,朝鲜战场上用雪水就炒面守了七天七夜,每次快撑不住时,他就想起草地里那根拖着他爬过鬼门关的麻绳。
1988年授衔时,尤太忠肩章上缀着两颗将星,有记者问他这辈子最难忘的事,老将军摸出贴身带着的半截麻绳:"这是詹政委马尾巴上解下来的,比什么军功章都金贵。"他说这话时,窗外长安街上的梧桐树正在抽新芽,就像当年草地边上倔强生长的骆驼刺。
至于那匹救命的枣红马后来老死在陕北,战士们把它埋在了延河边上。
每年清明,总有个白发将军在土堆前摆上把新鲜草料,就像很多年前那个被麻绳拽着爬出草地的年轻战士,在寒风中守护着生命最初的温暖。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长征史》,王明杰,人民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