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李玉廷带着16人在大山中追击美军。因为人少打算退回时,突然听到山下有马达声。一看有近200名美军正摆弄着对空联络板,他当即下了一道惊人的命令,要带着16人包围200美军。 1950年11月25日爆发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这场战役的特色之一是志愿军对敌方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战术,其中穿插战术的运用尤为出色,给敌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志愿军的38军和42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在德川和宁远地区对韩国军队的第7师和第8师实施了猛烈的攻击,迫使敌军迅速溃败。而美军第2师则在此次战役中遭受了极大的挫折。在新兴洞和苏民洞地区,志愿军40军的旋风部队运用穿插战术,成功切断了美2师的前进路线,使其陷入混乱。 美2师在撤退到松骨峰时,又遇到了38军的阻击。随后,该师的撤退路线因桥梁被炸毁而被迫改道,向青谷里方向撤退。不料,旋风部队40军的119师再次追上,对美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美2师的车队遭到重创,无奈之下,只得遗弃了大量的机动装备,在没有任何遮蔽的情况下徒步撤退。 在此期间,志愿军的357团2营发现了这些被遗弃的装备。他们惊讶地看到一字排开的上百辆仍在运转的汽车,无人看守。由于当时志愿军急需这些车辆,2营的士兵们便开始用人力推动这些车辆,将它们隐藏在附近的树林中,以避免再次被敌人发现。 同时,38军的一个小分队在龙源里地区继续追击美军。这些部队在短暂休整后迅速重新部署,继续向敌军发起追击。他们分散为数个小组沿着不同的路线前进,以确保能够拦截尽可能多的敌军。在一次偶然的交战中,该分队成功击退了一支试图反击的美军小队。 战斗中,美军的空中支援对志愿军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天空中,美军战斗机频繁出动,对地面的志愿军位置进行扫射和轰炸。尽管如此,志愿军兵不畏死的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仍旧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躲避美军的空中打击,并继续对敌进行压制。 在一次夜间行动中,李玉廷率领的突击排在避开了一次密集的空袭后,悄无声息地穿越了几座山头,突然听到前方传来枪声。部队迅速做出反应,分散开来,发现了两名美军士兵在山顶上的岗位。志愿军战士立即以密集的火力回应,迅速将这两名士兵制服。 通过仔细的侦查,李玉延断定,这片密林和险峻的山地隐藏着美军的重兵。高山和密林为美军提供了良好的掩护,普通的侦查方式难以发现敌人。因此,他决定派遣全排战士分散在周围地区进行地毯式搜索。 通过搜寻,突击排在不远的山脚下发现了一群美军。李玉延借助望远镜观察到,这些美军正忙于在公路旁设置对空联络板,显然是为了与空中支援部队建立联系。现场不仅有多辆卡车和吉普车,还有一大群约百余人的美军士兵正在附近的空地上休息。空中,几架飞机盘旋,为地面部队提供观察和保护。 尽管敌我力量悬殊,美军人数远超李玉延指挥的突击排,而且拥有空中支援,但这位经验丰富的排长决定利用敌人的松懈和准备不足,发起突袭。他调整了战术部署,机智地将兵力分配到关键位置。机枪手温远志被安排在制高点,以火力压制敌人。同时,三班班长带领2名战士绕到敌人的侧后方,而副班长和二班分别从左右两侧进行夹击。 当机枪手开火时,原本在空地上休息的美军士兵陷入了混乱。志愿军的突击队员们迅速展开冲锋,高效地合围了猝不及防的美军。美军士兵由于意外和恐慌,战斗意志迅速崩溃,开始向公路方向撤退。 在混战中,一名高个子美军军官挥舞着一面小白旗,颤抖着向李玉延的突击排走来。战士王建田迅速接近,接过白旗,并以握手的方式表示接受投降。随后,其他美军士兵也陆续放下武器,结束了抵抗。 不久,其他志愿军部队赶到。经过清点,投降的美军总数达到193人,加上此前已被突击排俘获的美军,总数超过了200人。 这场战斗后,突击排因其出色的表现和战术智慧,被上级指挥部赠送了“机动出击活捉美军二百”的锦旗,以表彰他们的英勇和战术智慧。
1950年11月,李玉廷带着16人在大山中追击美军。因为人少打算退回时,突然听到
墟史往事
2025-04-15 15:06:36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