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御用摄影师赵震在给其中一尊兵马俑拍照的时候,突然间激动的哭了起来,众人大为疑惑,只见他指着那尊兵马俑的嘴唇说道:“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指纹,是秦朝工匠留下来的。” 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现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那是2020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摄影师赵震正在分享他与兵马俑的故事。突然,这位年轻的摄影师声音哽咽了,他描述着自己偶然发现兵马俑脸上留有2200年前工匠指纹的那一刻:"当看到那种景象的时候,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同一个位置,他刚刚离开,而我就踩在他的脚印上。"观众席上,不少人也被这份真情实感打动。 回到那个发现的瞬间。那天赵震如往常一样,架好相机,调整光线,专注于手中的工作。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他的职责就是为这将近8000尊兵马俑拍摄"身份证"。这可不是简单的拍照,他常常为了追求最好的自然光线,等待的时间长达一年。每一张照片背后,是他对细节的执着和无尽的耐心。 "那天拍着拍着,我一抬头就看见一尊俑的脸上有指纹,那可是2200多年前制作兵马俑的工匠留下来的指纹啊!"赵震回忆道。那一刻,他仿佛穿越了时光,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工匠对话。这枚指纹不是故意留下的,而是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不经意的触碰,却成了历史最生动的印记。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像赵震这样的文物工作者不在少数。他们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了清贫寂寞,默默奉献、精心守护着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对赵震来说,给兵马俑拍照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荣幸。"我拥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每当透过镜头看着它们的眼睛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那一刻站在你面前的就不是陶俑了,而是祖先。" 这些兵马俑,每一尊都有不同的面容和表情,它们是两千多年前秦朝工匠的杰作。当时成千上万的工匠被征调来制作陵墓,他们或许很不情愿,却不知自己的作品会在两千年后震撼世界。正是由于他们当年的艰苦卓绝,当年的一丝不苟,才让这些兵马俑穿越时间依旧生动,历经地下岁月依旧光彩熠熠。 赵震眼中,摄影不只是记录,而是"摄影师与拍摄对象的一次合作,更是后代与先人的一次对话"。那枚指纹,就是这场跨越两千年对话最生动的证明。 从兵马俑上的指纹到历史长河中普通人留下的痕迹,历史的主角从来不只是帝王将相。当我们凝视那枚2200年前的指纹,仿佛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而在中国历史的另一个时空,同样有着普通人留下的印记,它们以另一种方式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1941年,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八路军面临着严峻的弹药短缺问题。《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中曾记载:"国民党已经两年未发一颗子弹,将来发给的可能也很少"。在这样的困境下,八路军开始自己解决弹药问题,最初是捡拾战场上的弹壳制作复装弹。后来,日军发现后加强了对弹壳的控制,八路军不得不开始尝试自制弹壳。 弹壳需要铜和锌合成黄铜,原料从哪里来?从1941年开始,八路军除了收购铜元,还想出了一个办法——收集古代铜钱。这些铜钱,曾经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经过了无数人的手掌,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1942年,晋察冀根据地的冶炼厂开始在地方上收购方孔铜钱,用毛驴驮回根据地,使用自制的土法提炼器蒸锌。 那些古钱中,可能有大汉的五铢,见证过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军远征匈奴的壮举;可能有唐代的开元通宝,曾随李靖的军队扫灭突厥;还可能有明代的洪武通宝,经历过朝鲜战场上与倭寇的厮杀。这些钱币穿越了中华历史的强盛与衰落,如今却被熔化成了抵抗侵略者的子弹。 八路军兵工厂的单月产能不够每个战士一发子弹,主要还是靠缴获。而同一时期,国民党第25军工厂仅1941年就生产了3350万发7.92毫米子弹,第20军工厂年产5426万发。强烈的对比背后,是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之薄弱与民族危亡之际的挣扎。
2020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御用摄影师赵震在给其中一尊兵马俑拍照的时候,突然间
晨曦中的梦想
2025-04-15 17:00:53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