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员中,只有男足身上有大规模的文身,甚至是辫子和耳钉,其实2017年就有足坛元老表示:一些球员球踢的不咋样,形象搞的花里胡哨的!网友:到底踢球还是选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世界体坛,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它不仅考验技术和体力,更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荣耀与精神,可在中国,这项运动似乎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分量,特别是男足,这支原本应代表国家力量的队伍,如今却频频因失利和形象问题成为舆论焦点,甚至成为笑柄。 我们不怕输球,怕的是看到那些拿着千万年薪的球员,却毫无斗志地在球场上游荡;怕的是他们在镜头前高调展示着纹身、耳钉、辫子,仿佛站在T台而不是球场;更怕的是,这种浮夸已经悄然取代了应有的职业精神。 几年前,中国男足在对阵日本队的比赛中以0-7惨败,这不仅是比分的滑铁卢,更是整个精神层面的溃败,在国人对抗“老对手”最为敏感的节点,这支国家队却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连一球未进。 讽刺的是,赛后竟有日本小孩在地铁上对中国观众比出“0-7”的手势,这一幕让无数国人羞愧难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失利,而是尊严的丧失。你可以输球,但不能输掉骨气。 可中国男足似乎并不以为然,他们依旧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新发型、新纹身,继续接受着千万年薪,试问,这种态度如何赢得尊重? 细看如今的国足球员,你可能分不清谁是球员谁是说唱歌手,他们有的胳膊上满是龙纹虎影,有的耳朵上挂着闪亮耳钉,还有人顶着一头漂染的脏辫,一些球员,场上表现毫无亮点,场下却频频登上娱乐新闻,这不是个性表达,而是一种职业错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纹身历来与不良形象相挂钩,尽管现代社会对此已逐渐宽容,但球员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国家队成员,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代表着国家形象,当纹身、耳钉成为他们的“标签”,而不是球技、精神和战绩时,这支球队已经彻底跑偏。 有人说,“球踢得不行,总得靠点外在撑门面”,但问题是,这种“门面工程”根本掩盖不了竞技层面的窘迫,当职业精神缺失,外在的包装只会徒增讽刺。 与男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女足和其他奥运项目的健儿们,在奥运赛场上,中国选手一个又一个地冲上领奖台,他们清一色的短发、干净的面孔,没有张扬,没有炫耀,只有对祖国和荣誉的执着追求,正是这份专注与拼搏,让他们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中国女排几十年来靠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世界赛场一次次书写奇迹,女足姑娘们,也在世界杯和奥运赛场拼下荣耀,她们并不需要张扬的外形,却凭借实力赢得了掌声,这正是体育精神的体现:专注、坚持、责任。 反观男足,“精神”二字早已成为空谈,在训练场上,他们缺乏汗水;在球场上,他们缺乏斗志;在媒体前,他们缺乏担当,他们不缺的是高薪和镁光灯,缺的是对这份职业的尊重。 中国足球这些年投入巨大,从青训基地到职业联赛,再到高额薪资,几乎没有一个项目享受过如此厚待,随便一名国足球员年薪就上千万,日薪抵得上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可回头看战绩:亚洲垫底、世界无名、国民愤怒。 很多人质疑:这样高的投入,换来的是一支无法赢球的队伍,值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是我们不愿意为足球投资,而是不能为“摆烂文化”买单,高薪养出了“巨婴”,而非战士,他们在豪车与夜店之间挥霍着青春,却不愿在训练场上多留一分钟。 国家体育总局曾多次下发通知,禁止球员纹身,要求外表整洁,但仅靠表面整顿是治标不治本,如果球员对比赛毫无敬畏之心,即便穿得再整齐,也难掩精神的萎靡。 真正的整顿,应该从价值观入手,要让球员明白,穿上国家队战袍不是特权,而是使命;不是炫耀,而是责任,他们不应成为球迷的笑柄,而应是孩子们心中的榜样。 选拔机制也需重构,比起靠关系、靠背景的“特权通道”,不如引入真正的公平竞争机制,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难道真找不出几位有天赋、有血性的足球少年? 是时候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了,从教练到管理层,从选拔到培养,从训练制度到精神建设,每一个环节都亟需革新,我们不再需要看“纹身秀”,我们想看到的是奔跑、拼抢、呐喊与进球,是一个个为国家而战的身影。 足球,应该是热血的代名词,而不是“混子”的代称,只有当国足重新找回职业操守、重塑团队精神、唤醒责任意识,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出阴霾,重见天日,否则,无论纹身多精致、辫子多时尚、耳钉多闪亮,终究掩盖不了那副“站着却早已躺平”的身躯。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时隔三年,国足再次整顿文身》2022-01-15)
足协选帅新动向国奥国青主帅候选人浮出水面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