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位医生趁妻子不在,冒死服用4克剧毒曼陀罗花,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殊不知他的壮举最终造福无数病患…… 王延涛是江苏徐州人,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晚上就靠一盏煤油灯看书,灯油味呛得鼻子疼,他也不在乎。村里人没几个念书的,他愣是靠死磕考上了徐州医学院。毕业后进了附属医院,瘦瘦小小的个子,穿着白大褂,走路总低着头,像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医院里,他话不多,休息时就窝在角落看书,手边永远放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纸都翻得卷了边。 那会儿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麻醉技术还很落后。手术室里用的是乙醚,味道刺鼻不说,麻醉效果还不稳定。病人疼得直哼哼,有的甚至半截醒过来,医生护士忙得满头汗。王延涛看在眼里,心里老是过不去这道坎。他总觉得自己得干点啥,不能让病人这么遭罪。于是,他开始翻医书,查资料,眼睛熬得通红,手指上全是墨水印。 有一天,他在一本老书里看到曼陀罗花。这东西在乡下遍地都是,小白花看着挺无害,其实毒得要命。古书里写着,华佗当年用它做过麻沸散,效果好得不得了。王延涛琢磨着,这玩意儿是不是能拿来改进麻醉药?他从田里弄了点回来,天天泡在医院实验室里研究。小白鼠用了不少,一开始没少死,笼子里老是空荡荡的。同事们都劝他别瞎折腾,可他不吭声,埋头接着干。 到了1970年秋天,他的研究卡住了。小白鼠试来试去,剂量总把握不好。他坐在家里书房,桌上堆满了书和试管,手边放着4克曼陀罗花,绿得发黑。他盯着那堆花看了半天,最后下定决心,自己试一把。那天早上,妻子出门了,家里静得掉根针都听得见。他用天平称好重量,笔记本上记下时间,然后抓起花塞进嘴里嚼。没多久,头晕得厉害,眼前的桌子都晃起来,他倒在椅子上,整整昏了9小时。 妻子回来时吓坏了,他脸色白得像纸,手脚冰凉。她以为他没救了,可几个小时后,他慢慢醒过来,睁眼就问几点了。那一刻,他心里清楚,这条命捡回来了,实验也有了方向。他没闲着,拖着虚弱的身子回医院,继续捣鼓。实验室的灯一亮就是一宿,桌上全是曼陀罗花的渣子,手上也沾满了绿汁。经过无数次调整,他终于弄出一种稳定的麻醉剂,装在小玻璃瓶里,晃一晃,清得像水。 这药很快用到了手术室。病人躺上手术台,药一打,几分钟就睡得踏实,手术刀下去一点反应都没有。医生们都愣了,这效果比乙醚强太多了。后来,这麻醉剂推广开,病人术后疼得少,恢复也快。王延涛没多得意,得了个奖牌,他接过来摸了摸,就说了句“病人少受苦就行”,然后又钻回实验室。 他的事迹渐渐传出去,麻醉学界开始注意这个瘦小的医生。他的研究成果被写进书里,成了不少医生的参考。他的背影还是那么普通,穿着白大褂,低头写笔记,可谁都知道,这个不起眼的人干了件了不起的事。他的努力让无数病人少挨刀子上的苦,也给后来的麻醉研究开了条路。直到多年后,人们提起他,才会想起那个拿命换来的突破。 王延涛没啥惊天动地的光环,就是个实打实的医生。他不爱说话,也不图名,手里的笔和桌上的药瓶就是他的全部。他用自己的方式,硬生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个秋天的4克曼陀罗花,差点要了他的命,却救了无数人的命。这事听起来玄乎,可真真切切发生了。 他后来还是老样子,天天泡在医院,实验室的灯从没早熄过。桌上多了几本新书,笔记本越写越厚。他没把自己当英雄,别人问起,他就笑笑,说这是医生的本分。可谁都知道,没他那股子倔劲儿,哪来后来的好日子?他的故事不花哨,却实实在在,让人心里一暖。
1970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一位医生趁妻子不在,冒死服用4克剧毒曼陀罗花,所有
墨舞风华姿
2025-04-15 19:07:30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