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她:“母亲,若是日本人打过来我们怎么办?”没想到,林徽因一脸淡定地说道:“中国的文人,总归是有一条后路的,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嘛。”(参考信源:澎湃新闻2023-06-19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失败者)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中国正被日本人侵略,局势特别紧张。林徽因他们一家都是知识分子,生活在那种乱世里,不仅要小心敌人的威胁,还得坚持做学问、传文化。“咱们中国的文人啊,说到底,心里总有个依靠,这不,家门口就淌着扬子江呢。”林徽因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有点儿灰心丧气,像是想躲一躲。但想想那时候国家多动荡啊,她这么轻轻松松地说出来,其实背后藏着林家满门的爱国心和不向敌人低头的骨气。 林家的人啊,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林徽因的爷爷林孝恂,清朝时的进士,当过石门知县,他还挺有办法,保住了秋瑾的追悼会;她爸爸林长民,是个外交官,在国外使劲儿给咱中国争面子,十万大洋的贿赂,眼皮都不眨一下就给拒了;还有她弟弟林恒,清华大学机械系的高材生,一心扑在航空上,最后为了保护老百姓撤退,在空战里牺牲了。林徽因的公公梁启超,常常大声喊着“少年有力量,国家就有希望”,他一辈子都在努力拯救国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林徽因,爱国之情早就刻进了骨子里。抗日战争开始后,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路往南逃难,但就算生活再不稳定,他们也一直坚持做学术研究,还一起写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四川那边太潮湿了,导致林徽因的肺结核又犯了,可就算身体再不舒服,她也没停下工作。 更让人佩服的是,当生活过得很艰难的时候,美国的朋友邀请她去治病,林徽因却坚决不去,她选择要和国家一起面对困难。她说:“国家现在这么危险,我应该留在国内,一起度过难关。”这句话说得特别有力,让人能感觉到她有多爱自己的国家。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四次去五台山,最后真的找到了唐代的佛光寺大殿,这一下就让那些说“中国没有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日本学者闭了嘴。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还帮忙设计了我们的国徽,她还到处呼吁大家要保护北京的古城墙,真是有远见,也特别有文化自觉。1955年,林徽因因病离开了我们,当时她才51岁。但她和家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实现“保卫好家门前的扬子江”的承诺。他们的爱国心、民族自尊和文化责任感,就像扬子江水一样滔滔不绝,不断激励着后来的中国人,成为了大家心中永远敬仰的精神榜样。
一次,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她:“母亲,若是日本人打过来我们怎么办?”没想到,林徽
雾隐青山绘心语
2025-04-15 20:06: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