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离谱!越南的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人口过亿,为啥越南还能出口大米?况且越

暮江吟声 2025-04-15 20:57:24

有点离谱!越南的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人口过亿,为啥越南还能出口大米?况且越南地形狭长多为山地高原,这么多大米是怎么种出来的? 三月刚过,湄公河三角洲又是一片热浪翻滚,水稻已经收了第一茬,地头上插着新秧。 越南农民连喘口气的工夫都不留,一年三熟不是说着玩的,是撸起袖子拼出来的。 全国年均气温24度,雨水说下就下,1500毫米打底,随便哪一块地扔下种子都能冒芽。 这地儿没冬天,连“休耕”都是个笑话,尤其是湄公河和红河这两个三角洲,天生就是稻谷的聚宝盆。 泥巴软、水源足,一年种四回不是神话,是真实日子。 全国80%的耕地集中在这两个冲积平原,说白了,越南把中国一个江苏省的面积,变成了全球最猛的粮仓之一。 2023年,平均一公顷地能打6吨粮,全世界平均水平才4吨多点。 东北那边一年种一茬,越南这边三季轮番上,产量硬是翻着倍儿往上走,地不大,产量吓人,这是越南的底气。 别以为这是靠老天爷吃饭,法国殖民时期修的灌溉系统,到现在还在用。 田埂、水渠、分水闸,一环套一环,把殖民者的“压榨工具”,变成自己的产粮武器。 到了1986年,一场“革新开放”彻底改变了玩法,土地不再是集体包着吃大锅饭,农民开始有了自家地。 想怎么种,自己说了算,收多少,自己兜着走。 而真正的提速,是从中国那边借来的技术,袁隆平团队的高产杂交稻,在越南大地上落了根。 1990年一公顷才产3.5吨,到了2023年,蹭蹭涨到了5.9吨。 种子变了,种法变了,命也跟着变了。 机械化嘛,说实话不高,全国平均也就50%,可人多,愿干,能吃苦。 一到收割季,拖拉机没跑两圈,人已经冲上田了,全家老小轮番上阵,手割、肩扛、汗流浃背——就这,还抢在机器前面装满一袋又一袋。 缺机械,就用人堆出来,更狠的是,“稻鱼共生”,水稻地里养鱼,鱼粪喂稻、稻根藏鱼,双份收益,一块地顶两份用。 2024年搞出的“低排放稻米”计划,也玩得一套一套的。 减少化肥,省下成本不说,还能拿到环保补贴,出口的时候更有底气,说自己绿色、生态、低碳,贵得有理。 政策也不闲着,政府给种子、给化肥,还直接免了出口税,企业跟农民签合同,明码标价,有保障,谁都敢种了。 到2023年,全国稻米总产量4300万吨,85%的耕地全扑在水稻上,别的庄稼都得让路,这不是试试,是赌命。 人力成本呢?便宜,越南有75%的人口直接干农业,中国只剩23%。 而且越南的年轻人多,30岁以下的田里干得最猛。 一到收割季,小孩也下田,背稻谷、踩稻秆,汗水一身,谁说稻米是靠机器产的?这边是靠命拼出来的。 出口也不瞎搞,越南早就不跟印度抢低端市场,走的是高端香米路线。 “茉莉香85”一打出来,香味扑鼻,颗粒晶亮,印度一松口,全球大米价格掉了,越南立马改方向——不卖便宜米,直奔欧洲超市货架,不卷量,卷质。 怎么做到的?全靠港口,海岸线3260公里,胡志明市、海防港都连着国际航线。 集装箱装上米,直接出海,物流成本低得吓人。 2023年,大米出口额直接涨了30%,菲律宾、中国、欧盟全是大客户。 连中东的迪拜超市都能买到越南香米,一袋袋金色包装亮得扎眼。 米出去了,钱进来了,这就是产业链闭环。 所以说,越南水稻不靠天吃饭,也不靠运气赌市。 靠的是每一口汗水,每一锄头泥巴,每一条渠沟的水路,靠着土地的极限利用、技术的精准下注,还有政府一锤一锤砸下去的政策。 从殖民地走出来,从战火中爬起来,把一小块地种成了大米帝国。 这就是越南的路,血汗换出来的粮仓梦。 参考资料: 刘明浩, 李华. (2023). 越南农业现代化与大米产业发展. 《亚洲经济与农业研究》, 第5期, 45-56页.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