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做中国人为荣!”2019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谈到当初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明确警告他如果要回大陆建厂,必须放弃全部股票。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2018年5月的一天,青岛高新区一间会议室内座无虚席。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站在讲台前,神采奕奕地向大家宣布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成立。这位70岁高龄再度创业的老人,正是被誉为"中国芯片教父"的张汝京。没人想到,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创业,而他的每一次创业,都在为中国芯片事业填补空白。 为什么年过古稀的张汝京仍不愿安享晚年,而是选择再次投身于芯片创业的风浪中?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到他的人生起点。 张汝京一岁多时随父母离开了祖国大陆。尽管远离故土,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从未在他心中淡去。凭借过人的天赋与勤奋,他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作了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IC企业建设和管理经验,成为业内公认的芯片"建厂大师"。但他始终心系故土,期待着能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1997年,张汝京回到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仅用三年时间,他就将世大打造成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才华。然而,真正考验他的时刻很快到来。2000年,台积电以50亿元收购世大时,张汝京提出了唯一的条件——"要在大陆建厂"。 "张汝京敢去大陆,台积电这些股票他就别想拿了!"面对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的明确警告,张汝京毫不犹豫地回应:"不要就不要!"随后,他带着妻儿直奔上海,放弃了价值数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抉择,更是一位游子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多年后,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时,张汝京平静地说:"我生而为中国人,归国无需理由。"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他深刻洞悉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短板与困境,矢志为祖国构建自主的芯片产业体系,力求挣脱国外的技术桎梏。 2000年4月,56岁的张汝京正式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这一刻,对他而言意义非凡——这是从一岁多随父母离开祖国大陆后,他真正站在祖国的土地上。他没有时间感伤,而是立即投入到中芯国际的筹备工作中。 2021年3月,青岛芯恩的量产誓师大会上,已是73岁的张汝京神情坚定地说:"大家一定要有耐心、信心、决心,用更有毅力和坚韧不拔的心态,一定把项目做成功,为中国半导体做出贡献。"这句话,既是对团队的鼓励,也是他二十余年芯片创业路的真实写照。 回到2000年,当张汝京决定在中国大陆创建中芯国际时,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瓦森纳协定》明确规定33个协议国不能向中国出售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几乎断绝了中国获取芯片先进技术的渠道。关键时刻,张汝京的美国教会信徒身份发挥了作用。他通过美国五大教会的负责人做后台,成功说服主管芯片的部门,拿到了0.18um-0.13um芯片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许可证。 仅仅2个月时间,张汝京就为中芯国际筹集了100亿人民币启动资金。随后,中芯国际迅速建立三条8寸晶圆生产线,创造了全球最快的芯片工厂建厂记录——从启动到投产不到400天。这一壮举让中国第一家半导体制造业企业正式诞生,填补了国内空白。 然而,成功往往伴随着挑战。台湾方面的打压接踵而至,"阿扁政府"命令张汝京在6个月内从大陆撤资,并对他罚款1500万台币,甚至威胁撤销其台籍身份,限制10年内不得入台。更严重的是,台积电将他诉至美国三家法院,诬陷他窃取商业机密,索要10亿美元的天价赔偿。 2009年11月4日,中芯国际在美国败诉,向台积电支付了2亿美元和中芯国际总股本10%的股份。61岁的张汝京被迫离职,还欠下一份3年的竞业协议。这段时期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但他没有放弃对芯片的热爱与追求。 竞业协议失效后,2014年,66岁的张汝京立即在上海创办了新昇半导体,开发300毫米大硅片。这一项目直接弥补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硅材料这一重要短板。当新昇半导体走上正轨后,张汝京毫不犹豫地将企业交给了国资委旗下的硅产业集团,让国家经营管理。 2018年5月18日,已经70岁的他创办了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这是他的第五次创业。作为中国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芯恩将中国先进光掩膜版等集成电路产品,打造成与国外先进技术产品的同等水平。芯恩采用的先进技术不同于台积电的代工模式,是一种更超前的协同模式,已经完全超越了台积电。
“以做中国人为荣!”2019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谈到当初离开台积电时,台积
戴梦维沐沐
2025-04-15 23:29: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