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吐槽所有东西都在涨价美国当前正面临全面物价飞涨的困境,这一现象引发民众强烈不满,社交媒体上“所有东西都在涨价”的吐槽声此起彼伏。
一、物价上涨的具体表现
食品价格飙升
基础食品如鸡蛋、菠菜、快餐套餐等价格涨幅显著。例如,鸡蛋被称为“1美元一枚的黄金蛋”,菠菜从6美元涨至9美元,快餐套餐涨价30%。
受禽流感和关税影响,2025年3月鸡蛋价格同比上涨60.4%,12个鸡蛋平均售价达6.23美元,复活节期间民众甚至用“彩色土豆”替代传统彩蛋。
日用品与耐用品涨价
玩具价格翻倍(5美元涨至10美元),卫生纸、剃须刀、冰箱等日用品价格普遍上涨,连35年维持1美元定价的“美元树”连锁店也永久涨价至1.25美元。
汽车租赁费暴涨61%,汽油均价达每加仑3.09美元,自驾游成本创10年新高。
进口商品成本转嫁
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显著上升,例如意大利矿泉水因关税上涨1美元,中国产玩具价格翻倍,服装类商品可能上涨32.7%。
二、物价飞涨的核心原因
关税政策推高成本
美国加征关税(最高达145%)直接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企业通过转嫁价格应对利润压力,导致全产业链涨价。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测算,关税政策使美国整体通胀率短期上升2.3%,每个家庭年均损失约3800美元。
供应链与物流困境
全球供应链受疫情和关税冲击,港口拥堵、卡车司机短缺导致运输成本增加,进一步推高商品价格。
劳动力短缺与货币超发
企业为吸引劳动力提高薪资,人力成本转嫁至消费者;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导致货币超发,加剧供需失衡。
通胀预期与消费心理转变
持续的物价上涨形成“自我强化效应”,民众对局部涨价产生广泛焦虑,消费敏感度显著提升。
民众自救行为
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如冷冻食品、电子产品;转向中国直购平台(如TikTok、中国工厂直邮)以规避关税。
使用AI省钱工具分析价格,社区团购和二手交易流行。
政策调整呼声
民意调查显示,72%的民众认为关税将损害经济,62%担忧个人财务状况恶化。
经济学家建议政府重新评估关税政策,稳定供应链和货币政策,企业需优化生产降低成本。
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冲突
关税政策试图通过贸易壁垒保护本土产业,却导致普通民众成为“埋单人”,甚至引发“反向代购”潮,削弱美国国际竞争力。
美国物价飞涨是关税政策、供应链紊乱、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影响已渗透至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尽管民众通过囤货、消费降级等方式应对,但长期来看,政府需通过政策调整平衡产业保护与民生需求,否则经济衰退风险将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