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被曝要去深海非法挖稀土美对多国加征关税 美国对华发起的关税贸易战,本质上是一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资源霸权争夺。当中国依据《出口管制法》对钆、铽、镝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时,这场博弈的“命门”被精准击中——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显示,其97%的重稀土完全依赖中国供应,而这些材料正是F-35战机雷达系统、六代机高温磁铁等尖端军工技术的核心。
中国的反制绝非偶然。 作为全球90%稀土加工能力的掌控者,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全环节——从开采到精炼、从永磁材料到芯片涂层——均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美国虽坐拥加州芒廷帕斯矿,却因技术短板,仍需将2/3的稀土矿石运往中国加工。这种结构性依赖,使得五角大楼即使储备少量稀土,也仅能维持数月需求。更讽刺的是,美军曾试图替换F-35战机中含中国合金的部件,最终发现“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中国供应链”。
美国的应对尽显慌乱与短视。 特朗普政府急于从太平洋海底非法开采金属结核,却暴露三重困境:其一,深海采矿技术尚未成熟,即使从矿石到成品的全产业链重建也需至少8年;其二,美国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行动被国际海底管理局斥为“单边主义破坏多边治理”;其三,挪威等国因环保压力暂停深海采矿计划,而谷歌、宝马等企业已承诺拒绝使用深海矿产。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不仅加剧海洋生态风险,更将全球拖入资源争夺的无序状态。
这场博弈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深层矛盾。 美国以“脱钩”为名行霸权之实,却忽视稀土供应链的天然属性——中国对重稀土的主导地位,源于南方离子型矿的稀缺性(占全球70%)和数十年技术积累。试图通过关税和制裁重构供应链,只会推高成本、延缓技术迭代。更危险的是,美国拉拢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稀土、推动澳大利亚“替代计划”,本质上是将地缘政治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最终可能引发资源民族主义浪潮,导致全球供应链进一步碎片化。
中国的稀土管制绝非“武器化”,而是对单边主义的必要反制。 正如商务部所言,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以合规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为全球供应链稳定预留对话空间。这场博弈的最终赢家,将属于那些尊重市场规律、倡导多边合作的国家,而非沉迷于“零和游戏”的霸权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