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敌人将郑苹如押到郊外刑场,车在一个小土坡前停下,两个特务准备行刑,一个催促快动手,另一个说她太漂亮,不忍心下手。同伴说,再不动手,回去没法交差...... 1940年,郑苹如,一位中统美女特工,再次接受了组织的指派,目标是暗杀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丁默邨。然而,就像她之前的尝试一样,行动失败了,并最终导致丁默邨对她产生了怀疑。 郑苹如曾在一所学校就读时,丁默邨恰好是校长,她利用这层旧日关系接近了丁默邨。尽管她两次刺杀行动都失败了,但她并未放弃。1939年12月25日,丁默邨邀请郑苹如到舞厅跳舞,她知道这可能是丁默邨设下的陷阱,但仍决定冒险。舞厅中到处都是丁默邨安排的特务,她在严密的监视下无法行动自如,最终被迫放弃了携带的手枪。 随后,丁默邨在表面上礼貌地提出送她回家,却将车开向了臭名昭著的汉奸组织76号的所在地。到达那里后,郑苹如遭受了残忍的折磨,她坚强不屈,拒绝透露任何信息,尽管身受重伤。 郑苹如被捕后,丁默邨曾试图通过郑父来打交道,提出如果郑父愿意与日本人合作,他可以立即释放郑苹如。然而,郑父的反应是断然拒绝。 最终,在1940年2月,郑苹如被送往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2岁。她的牺牲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民族抗战精神的体现。郑苹如的家人也是爱国者,她的父亲、弟弟和未婚夫都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抗日救国的运动。 郑苹如的最后时刻是在执行枪决前的一瞬。她请求刽子手林志江不要破坏她的容貌,表明了她对死亡的无畏以及对自己最后形象的关心。林志江虽然为之动容,却无力改变既定的命运,只得无奈地执行了枪决。郑苹如的壮烈牺牲在当时并未被正确理解和尊重,很多人甚至误以为她是汉奸,直到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她追认为烈士,她的名誉才得以恢复,她和其他革命志士一起被安葬于上海龙华革命公墓,终于获得了公众的尊重和纪念。 郑苹如出生在日本、在混血家庭中长大的女性,原来是一位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英雄。尽管她的童年在日本度过,她父母的影响以及她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却始终驱使她关注和参与到中国的民族革命中。 郑苹如的父亲郑钺是一位热血青年,他在中国民族危亡的关头前往日本学习,希望将所学知识用于国家的振兴。他的妻子,也就是郑苹如的母亲木村花子,虽是日本人,却对中国文化抱有深厚的敬意,并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强烈的不满。花子不仅支持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还曾多次为革命党人传递消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郑苹如对祖国的爱与日俱增。 1932年,日军侵占上海,郑苹如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前线,她不仅慰问了伤病官兵,还积极参与策划抗日活动。5年后,即1937年,当国民党军队撤出上海,城市沦陷后,郑钺在中统的暗中组织下,成为了上海特区法庭最高检察官,从事秘密的抗日活动。 考虑到郑苹如拥有日本贵族的血统,加上她流利的日语和接触日本高层的便利,中统领导陈果夫将她纳入情报人员的培养计划。在接受了这一使命后,郑苹如与她的父亲一道,投身于危险而隐秘的地下抗日工作。 郑钺虽因身份特殊受到日本人的拉拢,但他以重病为由婉拒了担任司法部部长的提议。与此同时,郑苹如则决定更加深入地潜伏在敌人内部,利用她的美貌和智慧为中统提供宝贵的情报。 1938年底,中统给予郑苹如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绑架日本首相近卫文隆的儿子,以此作为施压手段迫使日本撤军。郑苹如机智地赢得了近卫文隆的信任,甚至被其视为未婚妻。在一个似乎平常的周末下午,她约他到一家夜总会,利用近卫文隆醉酒的机会将他带到预先安排好的地方软禁。 正当郑苹如以为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准备通知同伴将近卫文隆带出上海时,突发的变故让整个计划未能完成。
1940年,敌人将郑苹如押到郊外刑场,车在一个小土坡前停下,两个特务准备行刑,一
墟史往事
2025-04-16 09:08:13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