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娘家,谁知她已有身孕。生下龙子后,顺治想接回儿子,孟古青直言:“敢来就出兵!” 孟古青是博尔济吉特氏的蒙古贵族女性,父亲吴克善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母亲则是孝庄文太后的侄女。 孟古青与顺治帝属于表兄妹,关系较为亲近。 顺治帝年幼时即继位,实际政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和太皇太后孝庄文太后的手中。 直到顺治帝十四岁时,母亲便决定为他选定皇后。 孟古青与顺治帝的婚约在她年仅十三岁时便敲定。 孟古青从此进入紫禁城,暂时寄居在姑母孝庄太后身边,直到她的婚礼正式举行。 她的父亲吴克山曾三度护送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子进京,这些女子中,包括布木布泰和海兰珠,均成了后宫妃子。 时至孟古青,她注定将成为清朝的第一位皇后。 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后通常由皇帝母亲或重要亲戚推荐。 然而,尽管孟古青被册立为皇后,但夫妻之间的关系始终未见和谐。 顺治帝在回顾自己与孟古青的婚姻时提到了几个关键原因,首先是他未能主动选择皇后,婚后感情冷淡,两人很早便开始分居。 其次,孟古青性格多疑,这种行为在后宫管理中极为不利。 而且她的生活奢华,与顺治帝推崇的节俭风格格格不入。 废后之事并非一帆风顺。 顺治帝在做出这一决定后,遭到了朝臣的强烈反对。 礼部的大臣认为废后行为违背了传统礼法,皇后作为“天下之母”,其废立应当经过深思熟虑,并与大臣们共同商议。 尽管如此,顺治帝态度坚决,甚至因不满大臣们的劝阻而惩罚了部分激烈发言的官员。 最终,在顺治帝的坚持下,孟古青的皇后身份被正式废除,她被降为静妃。 孝庄文太后对儿子的行为深感不悦,为了弥补这一损失,孝庄文太后又为顺治帝安排了另一位皇后,她同样是博尔济吉特氏的成员,甚至是顺治帝的侄女。 清朝的历史记载对于她废后的生活几乎没有详细记录。 根据一些史料,她被废除皇后身份后并未返回宫中,而是选择回到了蒙古的故乡。 更为神秘的是,孟古青在蒙古生活期间生下了顺治帝的儿子。 清朝廷得知此事后,曾派人前往蒙古接回孩子,但孟古青的家族却坚决拒绝。 孟古青的儿子便留在了科尔沁草原上,与母亲一起度过余生。 有学者猜测她可能终老在蒙古草原,也有观点认为,作为蒙古贵族的女儿,孟古青家族并未因此对她弃之不顾。 然而,第二位皇后的地位也不稳固。 董鄂妃出身于满洲的贵族家庭,早年便被顺治帝宠幸。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入宫,未及半年便迅速晋升为皇贵妃。 这一升迁速度在清朝历史中极为罕见。 她与顺治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爱情,而是一种理性与感情的双重结合。 董鄂妃性格温和、聪慧,深得顺治的信任。 她在顺治批阅奏章时总是提出提醒,有时为顺治提供建议,帮助他理清政务。 她对后宫管理尽心尽力,处理内务无微不至,堪称清朝后宫管理的典范。 顺治在日常政务的忙碌中,董鄂妃是他唯一的依靠,每当顺治回到宫中,她总会为他准备饮食、斟酒、送茶,细心照料。 她甚至在顺治看书时主动询问。 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帝诞下第一子,皇四子。 顺治欣喜若狂,命令大赦天下,以庆祝皇子出生,并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皇四子的诞生被视为大清帝国的吉兆,顺治还特意为他颁布了《皇第一子诞生诏书》,并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 然而,皇四子仅出生数月便夭折。 顺治对此悲痛不已,为其举行了超越常规的丧葬礼仪,甚至亲自撰写《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 董鄂妃本就体弱多病,皇四子的夭折对她打击巨大,她的健康状况开始急剧恶化。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因病去世,年仅22岁。 董鄂妃在临终前平静地端坐,安详地念佛号,直至去世,面色如常。 顺治帝深感痛失爱妃,甚至考虑出家为僧。 然而,在外界的劝阻下,他放弃了这一决定。 董鄂妃去世后的丧礼异常隆重,顺治为了表达对她的哀悼,甚至中断朝政长达四个月。 她被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随后的丧礼也异常盛大,董鄂妃的遗体被移至景山安置,并举行了长达三十天的水陆道场,108名僧人专门为她诵经。 短短半年后,顺治便患上了天花,并在顺治十七年年初去世。
1654年,顺治不顾群臣反对,废了皇后孟古青。孟古青被废后,回了娘家,谁知她已有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4-16 09:08:51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