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结束后,曾泽生流着泪说道:"感谢彭老总,是他让我赢得了中将的军衔,让我们50军在兄弟面前抬起头来!" 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衔授予仪式,共有1031位将领获得授衔。 在众多获得军衔的将领中,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当他从周恩来总理手中接过军衔时,这位71岁的老将军眼中闪烁着泪光。对于曾泽生来说,这枚中将军衔的分量格外沉重。 1948年,曾泽生还是国民党60军的军长,在长春城内带领全军起义。起义后,60军被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 在当时的解放军序列中,起义部队往往会面临一些特殊的目光。很多老部队都会对这些"新加入"的战友存有疑虑。 但是,彭德怀对待起义部队的态度却与众不同。他曾多次强调,不能歧视起义部队,应该给他们机会证明自己。 在50军被改编初期,彭德怀就特别关照这支部队。他多次派人了解部队的情况,及时解决部队遇到的困难。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彭德怀力排众议,将50军编入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 在其他部队眼中,50军仍然带着"起义部队"的标签。有人担心这支部队能否经受住战争的考验。 但彭德怀坚持自己的决定,他对曾泽生说:"不就是起义改编的队伍吗,我也是旧军队湘军出身,在我这里,从来没有将你们当成后娘养的对待。" 正是这份信任,让50军在后来的战斗中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这支部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完全配得上解放军战士这个称号。所以当1955年授衔时,曾泽生特别感谢彭德怀。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决定派出志愿军入朝作战。在这个关键时刻,彭德怀力排众议,将50军编入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序列。 彭德怀对50军寄予厚望。他在派遣部队之前,专门找曾泽生谈话,强调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 对50军来说,这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向其他部队证明,起义部队同样能打胜仗。 入朝后,50军立即投入战斗。在第一次战役中,50军就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了预定任务。 但真正让50军扬名的,是1951年1月的汉城战役。 在汉城战役中,50军担任主攻部队之一。他们冒着严寒,克服重重困难,率先突破敌人的防线。 1951年1月4日,50军成为首批进入汉城的部队之一。这场胜利不仅打出了50军的威名,更打出了志愿军的军威。 战后,彭德怀特别表彰了50军的战功。他在表彰会上说,50军的表现证明了起义部队同样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这次表彰对50军的意义非常重大。从这一刻起,其他部队看待50军的眼光发生了改变。 再没有人提起"起义部队"这个标签。取而代之的是"英雄部队"的称号。 50军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换来了军中战友的认可。这种认可比任何荣誉都更加珍贵。 在随后的战斗中,50军继续保持出色的战绩。他们多次参与重要战役,每次都完成任务。 彭德怀经常在各种场合表扬50军。他说,50军的表现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任何部队都能成为英雄部队。 这支部队的转变,也影响着其他起义部队。他们看到50军的成功,也更有信心融入解放军大家庭。 从"起义部队"到"英雄部队",50军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这个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虽然艰难,但结果让人欣慰。 当其他部队提到50军时,已经不会想起他们的出身。他们只会记得,这是一支在战场上屡建功勋的英雄部队。 在朝鲜战场的优异表现,让曾泽生两次获得了毛主席的接见。第一次是1951年4月,50军回国休整期间,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曾泽生。 这次接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见面。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朝鲜战场的情况,表达了对50军的高度认可。 第二次接见是在1955年5月,地点依然是中南海。这次接见更加特殊,因为曾泽生提出了一个重要请求。 他向毛主席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然而,毛主席并没有立即同意这个请求。他的考虑更加长远,认为曾泽生暂时不加入党更有价值。 毛主席解释说,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蒋介石和帝国主义势力都在攻击新中国。像曾泽生这样的党外人士公开支持新中国,比加入党组织更有说服力。 这个决定体现了党对起义将领的高度信任。不需要一个党员的身份,曾泽生同样可以为新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党外人士,曾泽生的经历和身份,让他的话语更具说服力。 从国民党军长到解放军将领,从起义部队到英雄部队,曾泽生的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新中国确实为人民带来了光明。 到了1955年,曾泽生获得中将军衔时,他心中的结终于完全解开。这个军衔证明,组织和战友们完全认可了他和50军。 在随后的岁月里,曾泽生继续为国家发挥余热。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为部队建设献计献策。 虽然没有加入党组织,但他始终和党同心同德。在很多重要场合,他都以起义将领的身份现身说法。 1973年2月22日,曾泽生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这是陈赓大将人生中最后一张照片。1960年秋,57岁的陈赓与肖劲光等人拍下这张照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