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的汇款,2000美元,流浪汉瞬间潸然泪下。 他叫约翰·拉贝,63岁的他,身体因饥饿和疾病而日渐虚弱。 彼时的德国正经历战后废墟的重建,满地的尘土、倒塌的砖墙和低垂的头颅,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破碎帝国的衰落。 而拉贝原本是个有身份、有事业的德国人,如今却靠乞讨度日。 正当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默默腐烂于人群的冷漠中时,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笔远道而来的汇款,整整2000美元,而且是从万里之外的中国南京寄来的。 那一刻,拉贝的双手颤抖,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他望着汇款单,久久说不出话。 而这一切,还要从1911年说起,当时拉贝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 他是一名德国商人,跟随船队辗转来到遥远的东方,落脚在北平。 北平的街巷纵横、人声鼎沸,虽然物质上远不如西方富裕,但那份浓浓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却深深打动了他。 拉贝在这里学会了说中文,也交了许多中国朋友,他敏锐地看准商机,不久就在洋行里站稳了脚跟。 事业蒸蒸日上后,他带着积蓄来到南京,在城中购置了一栋典雅中式庭院,细心装修,过起了安稳而尊贵的生活。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火迅速烧到南京,这一年,拉贝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一场人间地狱般的浩劫随之降临,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 平民在大街上被屠戮,孩子被活埋,拉贝眼睁睁看着整座城市变成一座炼狱。 他无法坐视不管,虽然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轴心国“盟友”,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暴行。 拉贝将自家大宅作为“安全区”的一部分,无条件接纳逃难的平民。 他贴出纳粹党徽的旗帜以求庇护,又亲自站在门口阻止日军闯入。 他不是军人,没有武器,但他用自己的身份当盾牌,即使孤身一人,他也敢跟日本人叫嚣。 短短几天,大宅里就挤满了几百人。他为大家筹粮、烧水、搭床,为了让母亲们安心,他甚至为孩子们讲故事。 他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做的外国人,但他是最坚定、最勇敢的那个。 更重要的是,拉贝将他所见的惨状一一记录,写成厚厚的日记,并偷偷寄回德国。 他希望德国政府能介入,阻止日本的暴行,可殊不知,正是这份日记,为他带来了灾难。 柏林的高层认为他的行为“破坏了德日友好”,不容姑息,他被秘密逮捕,软禁审查。 多年后被释放的拉贝,已经是须发尽白的老人,他被从体制中除名,生活无着,精神几近崩溃。 他曾冒死拯救过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如今却在自己的国家被遗弃了,可他不知道的是,万里之外的南京,人们始终没有忘记他。 南京的幸存者,得知拉贝落魄潦倒的消息后,心中满是悲恸。 他们自发募捐,哪怕自己也在战争中伤痕累累,也要汇钱到德国,他们不知拉贝是否还能收到,也不知他是否还活着,但他们知道,恩情不能被辜负。 1948年,这笔来自南京的救命钱终于寄到了拉贝手中,这2000美元,是上千人生命的感恩与回报,是一座城市对一个异乡人最高的敬意。 拉贝紧紧攥着那张汇款单,仿佛再次看见南京那些熟悉的脸庞。 那个怀抱婴儿的母亲,那个在他身后怯怯牵衣角的小女孩,那些在黑夜中靠他一盏油灯坚持活下来的陌生人,原来,他们都还记得。 战争总是沉重而残酷的,但正因为有拉贝这样的人,才让我们在战争的废墟中,依然能望见人性的微光。 他用一己之力守护过一个城市的灵魂,而那个城市,也没有忘记这个来自异国的恩人。 信息来源:(人民网2009.4.30——约翰·拉贝--一个伟大的德国人)
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
戴梦维微微
2025-04-16 09:42: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