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牺牲34年后,一位父亲通过捡垃圾赚取路费,终于在烈士陵园前看到了儿子的墓碑。当他看到儿子的墓碑时,悲痛地说:“什么时候想家了就回来看看,我和你弟弟一直在等你。” 任泉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勤劳朴实,家庭条件虽然贫困,但任泉伟从小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责任感。他的父亲任承水是一个勤快的农民,平日里靠着田里的劳作和外面的小工挣钱养家,而母亲则是家中的主心骨,慈爱且细心。 作为家中长子,任泉伟从小便有着担当家的责任感,他常常在家中帮忙做农活。正是由于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得任泉伟自幼便树立了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1984年,年仅20岁的任泉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参军了。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出自内心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与对军人职业的向往。 中国的军事历史和伟大的革命精神深深吸引着年轻的任泉伟,他在军队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于任泉伟而言,不仅仅是为国家贡献力量,更是继承父辈们的使命,保卫家园。 命运却残酷地捉弄了这个年轻人。在1985年,他参加了对老山的收复战役,身心疲惫之下,年仅20岁的任泉伟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让无数人为之痛惜,尤其是他的父母,他们本以为儿子参军能为家人带来荣耀和未来,却未曾料到,迎来的是永远的告别。任泉伟的母亲因悲痛过度,很快染上重病,没多久也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任承水一人,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任泉伟的牺牲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的痛楚,尤其是任承水,他在失去了妻子后,更加坚强地扛起了照顾小儿子的责任。他内心深处却始终难以平复失去长子的痛苦。 多年来,任承水常常独自坐在家中,默默怀念儿子的笑容和温暖,他知道,虽然儿子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但他的精神依然存在于每一个与祖国相关的角落。 尽管如此,任承水的日子并不轻松。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四处打零工,早出晚归,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他从未放弃过心中的一个愿望——那就是有一天能够亲眼见到儿子的墓碑,站在那儿,跟儿子说上一句话。 这个心愿支撑着任承水度过了无数艰难的岁月,他始终没有忘记儿子牺牲的地点,云南麻栗坡的烈士陵园。 随着岁月流逝,任承水的身体逐渐衰老,小儿子也渐渐长大成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任承水突然对儿子说:“我想去云南看看你哥哥的墓地,已经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攒旅费,你看,我现在终于攒够了。” 儿子并没有多言,他理解父亲的坚持,也知道那是父亲深深的牵挂与爱。于是,任承水开始着手准备他那充满心愿的旅程。 为了攒够旅费,任承水放弃了曾经的零工,开始捡拾废品,将回收的物品卖掉换取微薄的收入。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每一天,他都会在村里拾捡废品,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 尽管如此,任承水并没有放弃过他的目标:亲自到烈士陵园看一眼儿子的墓碑。 终于,在34年的时光后,任承水终于攒够了足够的路费。那年他已经70多岁,行动变得不再灵活,但心中的决心却从未动摇。 那一天,任承水早早地离开了家,带着干粮和借来的布袋,踏上了前往云南的火车。长途跋涉,颠簸的火车让年迈的身体倍感疲惫,但任承水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见到儿子的墓碑。 一路上,他以冷饭冷菜充饥,眼睛紧盯着车窗外的景象,时不时地想象着,几十年前,儿子也曾坐在这列火车上,带着年轻的梦想走向远方。 几天后,火车终于到达云南站。任承水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下火车,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前往麻栗坡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位于郊外,四周的景色宁静祥和,守墓人亲切地指引着他,任承水终于在烈士陵园里找到了“6台47号”,那就是儿子的墓碑。 当任承水跪倒在墓前,看着上面熟悉的名字,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泪水涌了出来。 他紧紧抱住墓碑,低声哽咽道:“儿啊,爹来看你了,想家了就回来看看,爹和你弟弟一直在等你。”他用双手轻轻抚摸墓碑上的字迹,那是他唯一能够触碰到儿子存在的地方。 任承水在墓前待了一整天,他亲手浇水,整理墓前的草丛,细心地抚摸着那块承载儿子生命的石碑。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寒风也开始吹拂,任承水依依不舍地站起身,向墓碑致敬,随后缓缓离去。 在回程的路上,任承水再一次回头望了望墓园的方向,他知道,尽管他与儿子的肉体再无相见,但心中的牵挂将永远存在。他坚定地相信,只要思念起儿子,他便会再次踏上这条路,再次与儿子诉说那份永恒的思念。 34年,时光荏苒,但对于任承水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见面”,更是一次心灵的重生。每一次怀念,他都能感受到儿子依旧在他身边,作为父亲,他对儿子的爱与思念,永远不会随着岁月流逝。
儿子牺牲34年后,一位父亲通过捡垃圾赚取路费,终于在烈士陵园前看到了儿子的墓碑。
碎梦随风飘散远
2025-04-16 10:12:38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