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正在睡梦中,一战士因燥热睡不着出去巡逻,无意间听到黑夜中传来细细簌簌的声音,丢下手榴弹一看,大事不妙,山上不知何时,竟已经爬满了大批美军! 在朝鲜战场上,有一座山峰曾经郁郁葱葱,绿树成荫。当地人称它为上浦坊东山,后来因为战火的洗礼,这座山被美军的炮弹轰炸得寸草不生,成为一座光秃秃的山头。 从此,这座山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老秃山"。 1952年,朝鲜战场上的局势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战线僵持在"三八线"附近,双方都在寻找突破的机会。 在这片战场上,"老秃山"的222.9高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点。这个高地虽然不是最高的山峰,但它的位置极其重要,控制着周边的制高点。 美军每天都要向这个区域发射超过3000发炮弹。仅在7连的北山阵地上,每天就要承受上千发炮弹的轰击。 整个山顶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坑,连最基本的掩体都很难找到。曾经的树木和岩石都被炸成了碎片,散落在山坡上。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志愿军39军115师343团3营接替了在此坚守一个多月的1营的防御任务。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面对敌军的猛烈炮火和随时可能发起的进攻。 3营的指战员们立即开始构筑防御工事。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在山上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坑道系统,建立了多个火力点。 7月20日,7连4班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负责守卫222.9高地东面的无名高地。这个位置是整个防御体系中最前沿的阵地。 为了应对美军可能的进攻,4班在高地上布置了充足的弹药,特别是手榴弹。他们还在关键位置设置了观察哨,严密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 与此同时,美军也在积极准备进攻。他们调集了大量的火力,包括多门火炮和多架战机,准备对这个高地发起强攻。 美军23团的装备精良,有着充足的弹药补给和完善的后勤保障。他们的作战计划是先用密集的炮火轰击志愿军阵地,然后投入步兵发起进攻。 夜幕降临后,整个"老秃山"陷入了一片寂静。副班长倪祥明和班长刘佐才按照惯例进行夜间巡逻,检查各个岗哨的情况。 在巡逻过程中,倪祥明突然听到一阵细微的金属撞击声。 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倪祥明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对。他迅速做出反应,抛出一枚手榴弹进行试探。 爆炸声打破了夜的寂静,随之而来的是敌军的惨叫声。在火光的照耀下,他们看到大批美军正在山坡上匍匐前进。 原来,美军23团团长梅根斯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夜袭计划。他调集了一个营的兵力,配备了10辆坦克,企图在夜色的掩护下突破志愿军的防线。 敌军的计划被识破后,立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美军的炮火向222.9高地倾泻,坦克的履带声在夜空中隆隆作响。 面对敌人的进攻,7连4班的战士们迅速进入战斗位置。轻机枪手王义架起机枪,对准敌军的进攻方向进行压制射击。 其他战士也纷纷投入战斗,手榴弹不断地向敌军阵地抛去。在黑夜中,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照亮了整个战场。 美军的第一波进攻被打退,但他们很快又组织了新的攻势。敌军在军官的督促下,不断地向阵地发起冲锋。 在这个危急时刻,志愿军战士充分利用了事先构筑的坑道工事。他们在坑道中机动,不断改变射击位置,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敌军的伤亡不断增加,但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下,他们仍然在不断地向阵地逼近。战斗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 7连4班的战士们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利用地形优势,集中火力打击敌军的薄弱环节。每一个战位都成为了一个坚固的堡垒。 夜色中,战斗越发激烈。美军的炮火不断轰击阵地,试图为步兵的进攻开辟道路。 但是7连4班的战士们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娴熟的战术,顽强地守住了每一寸阵地。 这场夜战的胜利,不仅打乱了敌人的进攻计划,也极大地震撼了美军的士气。 随着战斗的持续,敌军的进攻越发猛烈。美军调集了更多的兵力,从三个方向对222.9高地发起进攻。 坚守阵地的战士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弹药在急剧减少,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每一次反击。 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敌军的炮火越来越密集。但是4班的战士们始终不离开自己的战位,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没有后退一步。 副班长倪祥明带领战士们守住了最后的防线。当手中的子弹用尽时,他们就用手榴弹与敌人殊死搏斗。 在一次近距离的遭遇战中,倪祥明和周元德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用尽最后的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军展开了肉搏战。 这场战斗中,刘佐才和宋成久在坑道中坚守了整整7个小时。他们用极其有限的弹药,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美军23团的士兵中出现了拒绝作战的现象,军心开始动摇。 战后,志愿军政治部对7连4班的英勇事迹进行了表彰。他们被授予了"222.9东无名高地一级英雄班"的荣誉称号。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