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除夕夜,毛主席吃了一口葱油饼后脸色大变,立马就知道这饼有问题! 19

不秃头的历史迷 2025-04-16 13:21:46

1960年除夕夜,毛主席吃了一口葱油饼后脸色大变,立马就知道这饼有问题!

1960年,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难熬的年头,饥饿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死死掐住人的脖子,这一年,来自山东的中南海厨师程汝明也遇到了不少挑战。

困难时期来临,大家都开始过紧日子了,毛泽东带头降低伙食标准,肉菜从他的餐桌上消失了,这对程汝明来说,无疑是个难题。

他知道,领袖日理万机,营养必须跟上,可“最高指示”已经下达,他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违抗。

程汝明想起毛泽东爱吃的葱花饼,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现,把肉“藏”起来。

于是,1960年的除夕夜,一张特殊的葱花饼诞生了。

肥肉熬油,肉丁藏馅,程汝明使出浑身解数,将肉“化于无形”,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却丝毫没有察觉这其中的“猫腻”。

纸终究包不住火,“大饼事件”很快败露,程汝明被告知“禁做大饼”。

这小小的葱花饼,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程汝明在困境中的挣扎,也照出了特殊时期人们生活的艰辛。

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即使是领袖,生活也异常简朴,毛泽东的伙食费要从工资里扣,程汝明总是绞尽脑汁,把菜做得既好吃又省钱。

毛泽东特别喜欢鱼,尤其是鱼头豆腐,虽然这道菜只用了鱼的一部分,但他吃得非常开心。

有一年春节,上海市政府送来一篮红鸡蛋,毛泽东非但没有高兴,反而觉得有些浪费。

精打细算的程汝明被选中去给江青管理伙食费。

程汝明觉得,江青挺喜欢甜食,但对饭菜的要求没外界说的那么挑剔。

他会在过年时,为江青做什锦布丁或奶油蛋糕,而给毛泽东的“加菜”则是各种辣椒。

程汝明琢磨出的烤辣椒——辣椒烤焦后加糖、盐、豆豉,最后点鸡汤收汁,深受毛泽东喜爱,“基本上一口一根”。

程汝明对毛泽东的饮食习惯非常了解,他知道毛泽东不喜欢酱油,原因是年少时见过酱油缸里的蛆虫。

为了让毛泽东吃到红烧肉,程汝明用糖色加盐代替酱油,做出咸鲜带甜的红烧肉,毛泽东“准保不会剩下”。

他还知道毛泽东和江青都不爱吃韭菜,南方人过年喜欢吃年糕。

于是,第二年的除夕,餐桌上出现了年糕,毛泽东“吃了好几块”。

程汝明会根据毛泽东的习惯,在菜里多放些汤水,这样毛泽东看书时菜不会那么快凉。

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程汝明对工作的用心和对领袖的尊重。

1960年的“大饼事件”,程汝明并非故意欺瞒,而是出于对毛泽东健康的担忧。

那时,全国正经历着三年的自然灾害,许多人都在挨饿,生活非常艰难,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以身作则,带头过简朴生活,不吃肉、不吃蛋,粮食也定量供应。

面对程汝明的“好意”,毛泽东虽然哭笑不得,但依然坚持原则,将葱油饼分了出去,并告诫程汝明以后不许再这样做。

毛泽东的节俭和对百姓的关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他一生的行为准则。

他曾说过,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领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富强的殷切期盼。

毛泽东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严,从来不许他们搞特殊,孩子们上学要自己走,吃饭要和同学一起吃大锅饭,即使女儿李敏饿得直哭,毛泽东也坚持原则,不搞特殊。

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体现了毛泽东的公平公正,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在外交场合,毛泽东依然保持着朴素的作风,外宾赠送的贵重礼物,除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几乎都充公或送人。

他始终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新中国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石。

在中南海工作,保密是第一要务,程汝明深知这一点,毛泽东的饮食习惯,更需要严格保密。

程汝明的家人只知道他在中南海上班,但具体干啥却不清楚,他给家里写的信,落款总是“中南海一〇一信箱”。

直到毛泽东去世后,家人才知道,这个信箱就是毛泽东的家,程汝明的工作流程一直都很神秘,保密性很强。

每次做饭前,他都要先写个菜单,等批准了再抄一份带到厨房,做完饭后,他得马上把手里的菜单处理掉。

这种严格的保密制度,是为了防止敌对势力利用领袖的饮食信息,在关键时刻对中国发难。

在中南海,厨师们平时聊天很少谈到首长家的私事,mostly就是互相分享下做饭的心得。

程汝明知道周恩来喜欢吃狮子头,而刘少奇因为有胃病,更喜欢罐焖牛肉和罐焖鸭子。

程汝明心里有很多不能说的秘密,他就把精力放在养动物上。

“文革”期间,他从上海带回一对被遗弃的鸽子,看着鸽子在空中翱翔,他感到无比快乐。

后来,他又养了八缸金鱼,这些小生命,成了他排解压力的“精神伴侣”。

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看到了程汝明的金鱼,非常喜欢。

几次“路过”之后,胡耀邦的秘书来取走了两袋金鱼,程汝明这才明白,胡耀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从此,胡耀邦也开始学着养鱼,这或许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不秃头的历史迷

不秃头的历史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