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的一天,彭德怀在瓦子街看到刘戡的尸体,说:他当年为救我们一名同志,差点被老蒋惩办,是一条好汉。 在1948年的中国战场上,刘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复杂的军人形象。1924年,年轻的刘戡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与陈赓、林彪等人同窗,共同接受了蒋介石和共产党人的教导。 黄埔军校的求学经历让刘戡结识了许多后来成为对手的共产党将领。在校期间,刘戡表现出色,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职,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刘戡选择了追随国民党,但他并未完全割断与昔日同窗的情谊。在1930年代初期,刘戡曾在一次军事行动中遇到了被围剿的共产党干部,他不顾上级命令,暗中放走了这位昔日的同学。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蒋介石的耳中,刘戡差点因此受到军法处置。但由于他在剿匪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加上胡宗南的力保,才得以继续留在部队。 1935年,刘戡被调往西北战场,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军旅历程。他率领的部队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了胡宗南麾下的主力之一——第29军。 在西北战场上,刘戡的第29军以战斗力强、纪律严明著称。他采用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注重实战演练,使第29军成为了胡宗南最倚重的部队之一。 胡宗南对刘戡的信任不仅源于他的军事能力,更来自于他的忠诚品格。刘戡从不擅自行动,始终严格执行上级命令,这种军人特质让他在国民党军中站稳了脚跟。 第29军在刘戡的带领下,参与了多次对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围剿行动。但刘戡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处事原则,他反对滥杀无辜,在对待百姓时也较为温和。 到了1947年,第29军的番号已经成为西北战场上一支响当当的军队。驻守在延安、洛川一带的第29军,不仅装备精良,还拥有充足的军需补给,成为了胡宗南遏制共产党军队的重要力量。 这支部队的存在,让彭德怀和西北野战军在行动时不得不多加考虑。第29军的战斗力和机动能力,成为了共产党军队在西北战场上必须面对的重要因素。 1948年1月,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一场关键的军事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如何阻止国民党军队增援中原战场,同时削弱胡宗南在西北的军事力量。 会议上,彭德怀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认为宜川是进入关中地区的门户。宜川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了宜川就等于掌握了通往西安的咽喉要道。 毛泽东认真分析了当前的战场形势,发现蒋介石正准备抽调胡宗南的部队组建裴昌会兵团。这支新组建的部队很可能会被派往中原战场,这对解放军在中原的战事十分不利。 经过深入讨论,与会的军事指挥员们一致同意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这个战术的核心是先攻打宜川,引诱胡宗南派出援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来援之敌。 在宜川战役开始前,第29军师长王应尊就发现了解放军的异常调动情况。他立即向刘戡报告了自己的观察,认为解放军可能在设置围点打援的陷阱。 战斗打响后,刘戡接到了胡宗南的紧急命令,要求第29军立即增援宜川。面对上级的命令,刘戡选择了服从,带领主力部队向宜川方向开进。 第29军在向宜川进军时选择了最近的路线——瓦子街。这条路线虽然最快,但地形复杂,两侧都是高地,中间是开阔地带。 当第29军的先头部队进入瓦子街地区时,解放军的伏击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发起了突然袭击。许光达的第三纵队和王世泰的第四纵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战斗异常激烈,解放军的火力封锁了第29军所有可能的突围路线。刘戡指挥部队进行了多次突围尝试,但都被解放军的火力压制了回去。 三个小时后,第29军已经被分割成了三部分,各部分之间失去了联系。更糟糕的是,刘戡的电台在战斗中被炸毁,无法向外界求援。 刘戡派出了多批通讯兵想要突破包围圈,向胡宗南报告情况。但这些通讯兵全部都没能突出重围,第29军在瓦子街的困境始终无人知晓。 经过数天的激战,第29军的抵抗力量逐渐被消耗殆尽。在最后的时刻,刘戡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自己的指挥部内引爆了手雷。 当彭德怀来到战场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战场和刘戡残破的遗体。彭德怀在现场回忆起了刘戡年轻时的事迹,对这位黄埔同学表达了敬意。 在彭德怀的命令下,解放军将刘戡的遗体整理完整,并送还给了胡宗南。这个举动体现了军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也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和珅发迹后,一帮穷亲戚来京投奔,和珅没给他们安排差事,而是说:“家里的银子有些潮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