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北,1名32岁的男子,辞掉铁饭碗,卖掉家里84头羊,承包了3500亩荒沙地,妻子哭着拉住他:“你疯了吗,那荒漠能长出啥!”不料,20年后,他把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然而,妻子却说:“我只想我儿子还活着”! 1984年,陕北的沙尘暴还没如今这么少,一个叫石光银的32岁男人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那时候,他有份稳定的林业局工作,铁饭碗在手,日子不算富裕但也过得下去。可他不甘心,看着家乡被风沙吞噬,庄稼地年年减产,乡亲们苦不堪言。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干点大事,治沙成了他的执念。那年,他毅然辞职,把家里84头羊全卖了,凑钱承包了3500亩荒沙地。妻子急了,哭着拉他,觉得这男人疯了,沙地能有啥指望?可石光银不听劝,他认定这是条路,哪怕前头全是未知。 治沙不是嘴上说说,那3500亩地全是黄沙,连草都稀稀拉拉,更别提树了。石光银没啥科学方法,全凭一股蛮劲儿和土办法。他带着全家上阵,扛着铁锹,背着树苗,一棵棵往沙里栽。陕北的冬天冷得刺骨,夏天热得像蒸笼,风沙一来,满脸是土,眼睛都睁不开。头几年,树苗成活率低得可怜,种下去十棵能活两三棵就不错了。家里钱花光了,羊也没了,日子过得紧巴巴。乡亲们都看笑话,说他这是拿家底打水漂,可他咬牙扛着,没退缩。 那时候,石光银不光自己干,还拉着村里人一起上。他知道,光靠一家子力气不够,得大家伙儿齐心。他跑去动员,说治好了沙,大家都有好日子。可不少人冷眼旁观,觉得这事儿不靠谱,风沙几百年都这样,谁能斗得过天?石光银不急不躁,用行动说话。他先从自家承包的地干起,慢慢摸索门道,比如啥时候种树成活率高,啥树耐旱耐沙。他发现杨树、沙柳这些本地树种好使,就带着人到处挖苗子,硬是把沙地一点点填绿。 几年下来,石光银的努力开始见效。种下的树慢慢多了,风沙小了些,沙地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跑。到了90年代,他已经攒了些经验,治沙的事儿有了名气。政府开始重视,给了些扶持,银行也敢贷款了。他趁着这股东风,带着乡亲们成立了治沙公司,规模越干越大。到2004年,也就是他起步20年后,那3500亩沙地彻底变了样。树多了,沙少了,地能种庄稼了,还搞起了养殖,林业经济搞得红火。沙窝窝真成了金窝窝,石光银也成了当地名人,大家都说他有眼光、有胆量。 可这成功不是没代价的。石光银一家子都扑在这事儿上,媳妇孩子没少出力。尤其是他儿子,从小跟着跑沙地,风吹日晒,吃不好睡不好,身体底子落下了。家里经济最困难那几年,缺医少药,小病拖成大病。后来,儿子终究没熬过去,年纪轻轻就走了。这事儿成了石光银心里最大的疙瘩。20年后,他站在绿树成荫的沙地上,外人夸他功德无量,可妻子却红着眼说:“我只想我儿子还活着。”这话听着简单,背后却是多少年的苦和泪。 石光银的故事不是孤例。陕北那片地,几十年下来,治沙英雄不少,他只是其中一个。像他这样的人,靠着硬扛,把一辈子搭进去,才换来今天这片绿。数据显示,陕西的荒漠化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几百万亩,减少到现在的不到一半,这背后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结果。石光银的3500亩只是个小起点,后来他带着公司干了几万亩,带动上千人吃上了林业饭。经济上去了,村里盖了新房,孩子能上学,日子不再是面朝黄沙背朝天。 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治沙听着光鲜,可干起来是真苦。石光银自己说过,头十年,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天天担心树活不了,钱还不下贷款。后来政策好了,技术也进步了,可早年那些苦日子,谁能还他?更别提家人的牺牲了。儿子走了,妻子熬白了头,他自己身体也不行,风湿、胃病一堆毛病。外人光看他把沙地变绿洲,没人细想这绿是咋种出来的。石光银不后悔,他说要是重来还干,可这代价,谁听了不心酸?
1984年,陕北,1名32岁的男子,辞掉铁饭碗,卖掉家里84头羊,承包了3500
卖蠢
2025-04-16 20:02: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