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甘肃,一名24岁上海医学名校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来到甘肃玛曲县,牧民却不相信他的医术,谁料,他却娶了自己的学生,一名藏族姑娘,一辈子扎根在草原,4个儿女也留在了大草原。 1968年,王万青,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从一所医学名校毕业。那时候,他24岁,学了6年医学,成绩优异,前途本该是一片光明。可他没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响应国家号召,在毕业志愿表上写下:“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他被分配到甘肃甘南自治州。可到了甘南,他还没站稳脚跟,就因为水土不服感冒了20天。病好后,他听说玛曲县阿万仓乡才是甘南最艰苦的地方,立马跟组织申请:“我死也不后悔,一定要去那儿!”这种决心,不是谁都能有的。 阿万仓乡当时啥样?没公路,只有大草原,出行靠走路或骑马。乡卫生院就两间破土胚房,最值钱的设备是个血压计。条件差得让人头皮发麻,可王万青没退缩。他知道,要在这儿干下去,光有医术不行,还得跟牧民打成一片。 刚开始,王万青看病得靠翻译,藏语一句不会,交流全靠比划。他觉得这不行,得想办法。于是,他用了个最笨的招儿:把看病常用的汉语翻译成藏语,一句句背下来。啥“头痛”“发烧”“肚子疼”,他都硬记在脑子里,边说边比划。慢慢地,牧民发现这个汉族小伙子真用心,交流障碍一点点没了。这招虽笨,却实打实打开了他和牧民之间的门。 第一次骑马出诊,他还不熟练,马受惊把他摔下来,右胳膊脱臼了。正巧两个牧民路过,帮他复位。他忍着疼,继续赶路给病人看病。这事儿让他更坚定了要为牧民服务的信念。苦点累点算啥,牧民的命最要紧。 可光会交流还不够,牧民对现代医学不信任才是大问题。有次,一个牧民肚子疼得满地打滚,王万青检查后确诊是阑尾炎,得动手术。可牧民吓坏了,说啥也不干,觉得肚子疼咋还得开刀?王万青耐着性子解释,最后硬是说服了人家。手术成功,牧民康复。从那以后,大家开始信这个20多岁的汉族医生了。 1971年,他骑马出诊又摔了,被藏獒围住,马乱跑,他昏了过去。牧民把他抬进帐篷救回来。醒来时,他看到的是自己培训过的赤脚医生凯嫪,一个藏族姑娘。她守了他24小时,后来她说:“我喜欢的就是他这么善良。”两人结了婚,从此并肩行医,走遍草原每个帐篷。这段缘分,谁也没料到。 在阿万仓乡干了20多年,王万青把牧民的健康看得比啥都重。1981年,他一个人骑马跑了3个月,走遍全乡1000多平方公里,查了3000多户牧民的布病,还建了健康档案。这数据后来帮了大忙,治病救人有了依据。冬天,他背着心电图机、显微镜,挨家挨户给牧民体检,用显微镜查粪便里的寄生虫,防病治病两不误。 他的医术真不是盖的。1982年,一个牧民得了急性高原肺水肿,家里人都放弃了,可王万青硬是救回来了。1984年,一个10岁男孩被牛撞伤,肠子坏死休克,他用办公桌当手术台,手电筒当灯,自己既管麻醉又主刀,愣是把孩子救活。还有好几次,他和妻子在牧民帐篷里抢救大出血的产妇、心衰的新生儿,把人从死神手里拽回来。牧民们都说,他是草原上的守护神。 1989年,王万青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他没闲着,一边培养基层医生,一边钻研医学。啥学科都学,临床和理论两手抓,还写了十几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外头人都纳闷,一个偏远小县城的医生咋能有这水平?可他就是干得这么扎实。 更难得的是,他4个儿女都受他影响,没回上海,全留在了甘肃。有2个儿子还接了他的班,去了玛曲县医院当医生。这一家子,真把根扎在了草原上。 2003年,王万青退休了,可他没歇着,到快80岁还在出诊。他说:“草原就是我的家,我得把余生献给这儿。”他的付出没白费,2011年,他得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奖”。面对荣誉,他却说:“是牧民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话听着多实在,多接地气。
1968年,甘肃,一名24岁上海医学名校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来到甘肃玛曲县,牧
灵鹿踏花寻梦来
2025-04-16 20:08:17
0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