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女知青下乡,十年后,她本有回家的机会,可她却不愿,选择留在当地,并且结了婚,然而当她丈夫得知女子父亲的身份后,惊讶不已.... "这是你父亲吗?"1973年冬天,一对年轻夫妇站在宁波一处普通住宅的客厅里。丈夫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张照片,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是呀!"黄丽萍笑着回答,似乎对丈夫的反应有些不解。 照片中是一位身着军装的威严男子——黄思深将军。而这一刻,北大荒来的农村小伙子才意识到自己的妻子究竟出身何等家庭。他吓得后退一步,脸色苍白,半开玩笑地说道:"咱俩差距太大了,要不离婚吧!" 黄丽萍瞪了丈夫一眼:"想都别想!" 这一幕发生在他们结婚数年后的第一次探亲之旅,而故事的开始,要追溯到1969年的那个夏天。 那年,全国掀起了知青下乡的热潮。出身将军家庭的黄丽萍本可以借助父亲的关系留在城里,但她却被"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所感召。她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踏上了开往北方的知青专列。 火车上,同行的知青们欢声笑语,憧憬着美好的农村生活。然而,当列车最终停下,眼前的景象却让黄丽萍彻底愣住了——荒凉的大地一望无际,寒风刺骨地刮过脸庞,四周不见一棵大树,只有低矮的灌木点缀在沙地上。 "这就是北大荒?"黄丽萍心头一紧,差点留下泪来。 被安排到知青点后,情况更是让她失望。低矮的草房、脏兮兮的泥泞小路,这与她想象中的乡村生活相差太远。入夜后,透过房顶的缝隙,她甚至能看到闪烁的星光。黄丽萍蜷缩在草铺上,第一次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 但转念一想:"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第二天天刚亮,黄丽萍就和村里人一样,穿上粗布麻衣,拿起农具下地干活。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她哪里干过农活?没几天,双手就长满了水泡,脚上也被划出了伤口。每天劳作结束,她都累得躺在床上一动不想动。 同来的几个伙伴熬不过这艰苦的日子,常常抱头痛哭,想要回家。黄丽萍虽然内心也很痛苦,却总是安慰她们:"我们是来历练的,不是来享福的。大家一起加油,用我们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开辟丰收的田地!" 慢慢地,黄丽萍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农活之余,她还展示起城里姑娘的特长——织毛衣、织围巾。看着毛线在她手中灵活地穿梭,村里的大妈大婶都惊叹不已,纷纷围着她学习。 "城里姑娘就是不一样,心灵手巧!"村里人夸赞道。 "丫头,你这身子太弱了,找个本地人成家吧,好有人照顾你。"赵大婶看着又一次发烧的黄丽萍,担忧地说道。 黄丽萍以为大婶只是随口一说,笑着摇摇头。没想到几天后,赵大婶真的带了个小伙子来到她的住处。小伙子名叫张明,二十出头,眉清目秀,是村里少有的读过高中的人。 "大婶,您这是干什么呀!"黄丽萍又羞又急。 赵大婶却笑眯眯地介绍起来:"张明在县里粮站工作,老实本分,家里虽不富裕,但人品没得说。" 说来也巧,张明看到黄丽萍的第一眼就被她的气质所吸引。从那以后,只要休息,他就找各种借口来看望黄丽萍。家里老母鸡一下蛋,他就揣在怀里送来;村里分到点猪肉,他也会留出最好的部分给她。黄丽萍生病时,张明更是寸步不离,端水送药,忙前忙后。 一次大雪过后,黄丽萍的茅草屋顶漏了,张明二话不说,顶着刺骨的寒风,爬上屋顶修补。 "我父亲常说,找对象,身份、地位、财富都是其次,最关键的是人品。"黄丽萍想起父亲的话,看着眼前这个质朴的小伙子,内心渐渐有了答案。 1971年初春,黄丽萍和张明结婚了。按当地习俗,男方应该给女方彩礼,但得知张家困难后,黄丽萍主动提出不要彩礼。她只希望丈夫能像承诺的那样,好好待她一辈子。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温馨。黄丽萍的婆婆将她视如己出,常常说:"闺女,你远离家乡来这苦地方,已经不容易了。"婆婆不仅教她做北方菜,还帮她照顾后来出生的一儿一女。 十年时光匆匆而过,1979年,一纸文件传来,上面清楚地写着:知青可以返城。黄丽萍拿着通知,站在屋外的田埂上,望着远方发呆。返城意味着回到繁华的城市,重新享受现代生活,也能与阔别多年的父母团聚。但通知上还有一条:在农村结婚的知青不能回城。 "你回去吧,带着孩子们。"一天晚上,张明突然对黄丽萍说,"你爸妈肯定很想你,我可以留在这里。" 黄丽萍看着丈夫憔悴却坚定的脸庞,又望了望熟睡中的两个孩子,摇了摇头:"这十年,我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我们一家人不分开。" 就在这个决定后不久,张明从单位领导那借到了探亲假和路费,决定带妻子和孩子回宁波探亲。当他站在岳父家客厅,看到墙上那张黄思深将军的照片时,终于明白妻子出身不凡。顿时,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涌上心头。 "将军岳父,女婿给您倒茶。"晚饭时,张明小心翼翼地说。
1969年,一女知青下乡,十年后,她本有回家的机会,可她却不愿,选择留在当地,并
闻史忆今阁
2025-04-16 21:32:36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