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热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底层大众,越是勤劳奋斗,越是

青史如烟啊 2025-04-17 10:29:44

在毛泽东热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越是底层大众,越是勤劳奋斗,越是作风正派,越是思想干净,越是知道感恩,越是能够换位思考的人,就越是深切的缅怀和想念毛主席他老人家。 在1840年至1949年的长达一百零九年中,中国历经了一段由外国列强主导的艰难岁月。 在这个阶段,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系统性凌辱和侵犯开始,而这一幕终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画上句号。 在这期间,毛泽东成为了引领中国人民恢复尊严和主权的核心人物,他坚决不在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面前让步,赢得了广泛的民众爱戴和尊重,这种对毛主席的热爱,深植于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两个月后,毛泽东便迎来了他的首次国际出访——前往苏联。 事实上,自1948年起,毛泽东便有意访问苏联,但国内的战争与政治局势迟迟未让这一计划成行。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苏联迅速承认了新中国,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式建立。 毛泽东此行至关重要。面对外交和经济封锁的严峻国际形势,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毛泽东的目的不仅是加强与苏联的联盟,也是为了处理与苏联之间的一些遗留问题,特别是解决国民党政府与苏联之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毛泽东于12月6日启程前往莫斯科,并计划与斯大林直接会面,同时,还将参加斯大林七十岁生日的庆祝活动。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首次踏足莫斯科。 过去,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和误导曾造成中共内部的严重分歧,如王明的路线错误,以及斯大林在中国革命胜利初期对其成果的质疑。因此,毛泽东此行带着重整旗鼓的心情,意图重新界定两国的合作关系。 抵达莫斯科后,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晤在克里姆林宫迅速展开。会面时,斯大林对毛泽东的印象及其革命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两人的会谈也因此充满了正式与友好的氛围。 然而,当进入具体的谈判阶段时,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分歧依然显现。 首先,毛泽东强调了和平问题的重要性,斯大林则表达了中苏合作维持长久和平的可能性。 毛泽东随后尝试推动修改中苏条约的议题,希望能通过新的条约更加公平地反映两国间的实力与地位。但斯大林担心这会影响到雅尔塔协议以及涉及到千岛群岛与南库页岛的归属,因此拒绝了这一提议。 在经济合作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三亿美元贷款的请求,斯大林对此表示支持并迅速答应。 毛泽东进一步提及建立中国海军及解放台湾的问题,希望得到苏联的援助。对此,斯大林则表达了支持的态度,但他同时指出,援助的具体形式需要谨慎考虑,以避免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干涉的借口。 此次会谈尽管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例如贷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在关于中苏新条约的问题上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成果。毛泽东对此有所准备,但仍旧未能在条约问题上取得突破。 当年12月,毛泽东莅临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七十岁大寿庆典。在庆典中,中国代表团受到了特别的尊重,毛泽东的祝词更是赢得了现场多次起立鼓掌的热烈响应。 然而,在初步的热情背后,实质性的谈判进展却是缓慢的。尽管毛泽东在形式上接受了高规格的接待,斯大林却在接下来的会谈中对签订新的条约避而不谈,表现出明显的拖延态度。 面对斯大林的态度,毛泽东的不满逐渐积累。在一次激烈的表态中,他向苏方人员明确表示,自己访问莫斯科的目的绝非仅为庆生,而是要解决两国之间的实质性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的变化开始对谈判产生影响。尤其是当缅甸和印度相继承认新中国,英国也展示出相同的意向时,国际社会的这种动向加大了斯大林的外交压力。 此外,当时有传言称斯大林将毛泽东软禁起来,这一消息的扩散进一步加剧了斯大林的焦虑,迫使他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在这种压力之下,斯大林最终改变了态度,同意接受周恩来的访问,并开启了关于新条约的实质性谈判。 这次谈判不仅反映了毛泽东坚持原则的决心,也显示了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坚定立场,即使面对如斯大林这样的强硬对手,毛泽东也未曾让步。 这种毅力和策略最终促成了两国之间的新约,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赢得了尊重与合作的新平台。

0 阅读:81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