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俄天然气合作,一直是外界关注的话题。就在不少人以为“中俄哈天然气管道项目”基本敲定时,中方给出了否定答案。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最近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通过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管道向中国输送俄罗斯天然气是不现实的。 这一表态无疑让外界对中俄能源合作的下一步产生了诸多猜测。我们不妨站在现实和战略的角度,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项目推进不下去?张大使所说的两个问题,到底意味着什么?又释放了哪些深层信号? 俄罗斯推进中俄哈天然气管道,其实不难理解。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大幅减少,损失惨重。面对西方制裁,俄罗斯迫切需要开辟替代市场,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体量足够、需求稳定的能源大买家。 目前,俄中之间只有“西伯利亚力量一号”在稳定供气,而“西伯利亚力量二号”因涉及蒙古、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于是俄方想出一条“抄近路”的方案——借助中亚已有的中哈管线网络,把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 对俄罗斯而言,该管道项目的好处显而易见:成本低、见效快、不必新修上千公里的管道。而对于哈萨克斯坦而言,该管道同样好处多多:一方面,哈国可以通过该管道项目获得可观的过境费和基础设施投资;另一方面,该管道项目也能让哈方通过扮演“桥梁”角色,在中俄之间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 因此,俄罗斯的这一想法率先得到了哈方的支持。不久前,哈方面明确表示,已在“原则上”与俄方就管道相关事宜达成共识,还表示将“全力支持”该项目推进。 但中俄哈天然气项目事关三国,只有俄哈同意显然不够,关键的决定权,在中国手里。
此次张大使的表态,无疑给了答案:这个想法“基本不现实”。张大使指出,从俄罗斯经哈萨克斯坦向中国输送天然气“存在两个现实性问题”: 第一个问题:管道早就满负荷运行了。 中国从中亚三国——尤其是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主要依赖一条贯穿哈萨克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分A、B、C三线,连同中国境内的西气东输主干网,早已承担着中亚气和中国西部本地气的运输重任。 张大使指出,这条管道“已经超载”,也就是说,它的运力已经饱和,再往上加一点负荷,都可能影响现有供应的稳定性,更别提承接俄罗斯新增的出口需求了。 第二个问题:要想推进,只能新修一条管道,但现实太骨感。 理论上,当然可以新建一条管道,从哈萨克斯坦境内再铺一条直通中国的天然气通道。但张大使明确指出:这“有点远”,并直言“这不现实”。 什么意思?不仅仅是距离远,背后牵扯到的是巨额的资金投入、长期的回报周期、复杂的三方协调机制、哈萨克斯坦的立场态度,以及最关键的:中国自己还有很多天然气资源没用完,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大代价帮俄罗斯“解围”? 这两个现实问题,俄罗斯目前都解决不了。事实上,这并不是中方第一次对中俄天然气合作提出“现实考量”。
在“西伯利亚力量二号”项目谈判中,中方也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开工时间表。虽然俄方一再表达积极态度,甚至总统普京亲自力推,但中方的表态始终谨慎——项目要“可持续、市场化、互利共赢”,言外之意就是:不急,有更优化的选择。 而这次张大使说得更加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打预防针”。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这是非常理性的态度: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讲究的是“多元化、可控性、高性价比”,并不愿意被某一国“捆绑”。再加上国内天然气产量不断提升、LNG进口渠道日益多元,中国完全有底气“慢慢谈、不着急”。 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但这种伙伴关系不是“你有难我必救”,而是“互利共赢”。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中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节奏,不会因为俄罗斯的急迫就草率上马一个代价高、收益低、风险大的项目。这正是中国外交和对外合作的一大特色:理性、冷静、长期主义。 总而言之,中俄哈天然气管道项目看似是一个“机会”,但现实远比理想骨感。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和明确表态告诉俄罗斯——这个“绕道方案”,咱们恐怕要缓一缓,甚至可以说,可能性很小。 未来中俄能源合作还有很多可能,但不在这条路上。
瞧瞧看看
经过哈 ,再加一条管道,中国中西部输气二国谁优先?缺气主要是东南,国内管线斜挎中国全境,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