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写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策划过程:
“咱们先说说《编辑部的故事》是家什么编辑部?”
“反正不能是专业性太强的,最好是家综合性刊物。”
“对对,那样读者面宽,有关吃喝拉撒睡,精神文明建设之类的热门话题全能引得进来。”
“这刊物叫什么名字呢?”
“叫《人生指南》得了。”魏东升来回扭着脖子说。
“那还不如叫《人间指南》呢。‘人生’是时间的,‘人间’是空间的。”王朔向大伙儿分析着说。
“得,就是它了。《人间指南》编辑部。”
“说说几个主要编辑吧。”朱晓平一边记录一边说。
“最主要得有一对年轻的编辑,一男一女,未婚。男的得跟咱们这伙儿人似的,机灵,嘴跟得上劲,热心,谁拿他开涮他也不在乎,一不留神还就把你装进去;女的也是人精儿,没事老看英语,到了也没学出来,喜欢弄点情调。他们俩工作上配合得严丝合缝,感情上有点暧昧,又都没断了去见介绍的对象。怕万一错过了更好的。”
“还得有一对老编辑,男的50来岁,一辈子谨小慎微,历次运动都躲过去了,家里条件不太好,工作勤勤恳恳,不能独当一面;女的小50了,老头是个大官,跟党绝对是一条心,比一般亲社会主义的人还亲,热衷把刊物弄成阵地什么的。”
“还缺一年富力强八面玲珑的。得有这么一位给编辑部拉点广告,增收有术,打心眼里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成!成!就要这么一位。怎么也得有一主编吧,不能群龙无首呵。这几块料一人一主意,和各种神头鬼脸的读者打交道难免好心办坏事,弄出笑话,得有一人把点关。”
“对对对,万一咱哪集写歪了,让他出来批评几句往正了一收,照样有教育意义。”
“几个人了,几个人了,别太多了。”王朔问。
我掐着指头算:“俩年轻的、俩老的、一个年富力强的、一个把关的——六个。”
“这编辑部就六个人吧。”苏雷十个胖胖的手指头交叉在一起,细声细气地说,“这六个主要角色起小儿都是苦孩子,后来识文断字了,当了编辑。对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全门清。这么说吧,他们就是文化人里头的糙人儿和糙人儿里头有文化的。”
“就是就是,《人间指南》的编辑得跟劳动人民一鼻孔出气,别弄得都跟王公贵族圣人似的,买盒烟也且琢磨呢。咱们哥儿几个以卖字为生,也可以觍着脸算知识分子了吧?不是也没成仙吗?”
葛小刚缩在他爸爸传给他的那件里子是羊羔毛的皮猴里担心地说:“喜剧就得有讽刺,咱写的又是当代题材的系列剧,不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吧,观众不爱看,说深了吧,不定哪句话捅了娄子。”
“也是,咱们弄的不是连续剧,没有人物命运勾着观众,全靠对话上有彩儿,句句得说到群众心里去还得站在党的这边儿。”
“好办,咱们把住一大原则,只触及社会问题,不涉及体制问题,善意的讽刺时弊,晚报上不也有刺梅吗?”我说完了观察着大伙儿的反应。
“对,咱们是善意的,把住这一点,就不会被‘枪毙’。”王朔指着朱晓平说,“把冯爷的这句话记下来。”
我咧着比别人大的嘴真实的乐,心里有一种被大腕儿认可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