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财经圈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美国财长耶伦在德国媒体上突然换了副温和面孔,把"合作共赢"四个字挂在嘴边,这话要是放在半年前,估计华尔街的交易员们都能把咖啡喷在显示屏上。您可能不知道,就在上个月美国商务部还在给中国电动车加关税呢,现在突然说要"共同协议",这变脸速度比得克萨斯州的天气还快。 其实这事得从美国财政部最近的国债拍卖说起。4月中旬那次十年期美债拍卖,认购倍数创了三年新低,海外买家占比跌到不足15%。您想想,日本央行忙着救日元,中东土豪忙着搞经济转型,这时候要是中国再减持美债,华盛顿那帮人估计得集体失眠。耶伦这时候放软话,倒像是急着找台阶下。 不过咱们也别急着笑话美国人。您看他们最近这通操作,先是在半导体领域搞封锁,接着在新能源车加关税,现在又突然递橄榄枝,活脱脱就是德州扑克里的"诈唬"战术。但问题是,中国手里捏着稀土加工、锂电池、光伏面板这些王牌,随便哪张牌打出来,硅谷的科技巨头们都要跳脚。 说到关税这事就更有意思了。十年前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征反倾销税,结果现在全球80%的太阳能板还是中国造。去年他们给中国电动车加税,结果比亚迪的海外销量不降反升。这些数据摆在财政部办公桌上,难怪耶伦的语调像坐了过山车。 其实中美这场博弈,就像两个高手在玩太极推手。美国总想用蛮力压制,结果发现中国产业链韧性比他们想的强太多。咱们这边呢,既不硬顶也不示弱,该发展核心技术就埋头苦干,该扩大开放就继续搞进博会。这种战略定力,倒是让华盛顿的政客们有点找不着北。 说到合作这事,最近有个细节可能大家没注意。美国农业部长上周悄悄见了中粮集团的代表,明面上说是讨论粮食安全,实际上谁不知道他们中西部农场主的仓库都快堆满大豆了。要说务实合作,这些具体领域的利益交换可能比财政部长的漂亮话实在得多。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别看耶伦现在说软话,保不准哪天国会山那帮议员又整出什么新法案。这就好比邻居突然跟你客气,可能是想借工具,也可能是惦记你家院子里的果树。关键得看对方拿什么诚意来换,总不能空口白牙就想谈条件吧? 说到国际信誉这事,美国人确实得补补课。当年巴黎气候协议说退就退,伊核协议说撕就撕,现在连自己财长的话都前后矛盾。这就好比信用卡刷爆了还想办新卡,银行风控部门第一个不答应。国际社会现在看美国政策,都得自带"朝令夕改"的防伪标签。 不过话又说回来,全球经济现在确实像条漏水的船。美联储加息加出个银行业危机,欧洲被俄乌冲突拖得喘不过气,这时候两大经济体要真能达成些务实协议,对普通老百姓倒是好事。就像疫情期间的关税豁免,确实让美国超市的物价涨得慢了点。 但合作不能总停留在口头阶段。您看中美去年成立的"经济工作组",开了五次会议还在务虚。反观RCEP成员国,关税减让表都更新三回了。要我说,真想合作就得拿出真金白银,比如互相开放某些服务领域,或者在气候投资上搞点实际项目。 现在最尴尬的可能是欧洲。看着中美隔空喊话,自己夹在中间像电灯泡。德国车企刚在中国投了新能源工厂,法国核电站等着中国零部件,结果美国这边又要搞"去风险化"。这就好比参加婚宴被安排坐在前男友和前女友中间,刀叉都不敢碰出声响。 不过咱们也得看到积极变化。耶伦这次没提"脱钩"改说"去风险",说明华盛顿至少承认完全切割不现实。这就像电商平台从"永久封号"改成"风险管控",虽然还是防备姿态,但总算留了个沟通窗口。接下来就得看这个窗口能不能变成双向车道。 说到这儿想起个历史梗。2018年贸易战开打时,美国说"关税能让制造业回流",五年过去了,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倒是增加了,可仔细一看全是仓库管理员和卡车司机。反观中国,高附加值出口占比从15%涨到25%,这剧本估计连好莱坞编剧都写不出来。 其实中美经济早就是你中有我。苹果手机91%的摄像头模组在中国生产,波音737MAX的尾翼来自西安,而中国C919客机的起落架又是美国供应商。这种深度捆绑就像连体婴儿,硬要分割只会两败俱伤。华盛顿那帮人现在总算回过味来了。 不过合作归合作,该有的警惕不能少。就像两家公司谈合并,可以共享市场但不能交出核心技术。咱们的新能源产业链、量子计算这些看家本领,那得捂紧了。当年日本半导体产业怎么被整垮的,教科书里可都写着呢。 最后说句实在话,普通老百姓其实不在乎政客们说什么漂亮话。大家关心的是工作能不能保住,物价别涨太快,孩子能买到便宜的电子产品。中美要是真能达成些实质性协议,让跨境电商物流更顺畅,让留学生签证更方便,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什么战略博弈重要得多。
最近国际财经圈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美国财长耶伦在德国媒体上突然换了副温和面孔,把
解谜局中
2025-04-17 13:27:1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