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舰机抵近台岛,赖清德声望下跌,24小时内,美军连发两道警告

战械风云录 2025-04-17 15:25:21

大陆舰机再次抵近台岛,与此同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声望下跌,24小时内,美军连发2道警告。那么,解放军的举动传递出怎样的信号?美军的警告又有何用意? 据台防务部门通报,自4月13日至14日,解放军6架次军机、7艘军舰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其中包括主战机型及无人机,面对这一态势,台当局虽然宣称“严密监控”,但其应对措施被外界认为仓促无力。

事实上,解放军在台周边的军事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台独”分子与外部干涉势力的系统性回应。自3月以来,东部战区已组织海空联合演训,包括舰机多向抵近、模拟火力打击等科目,重点演练夺取制空制海权及封锁要道的能力。 例如,4月初的演训中,火箭军部队实施多波次模拟打击,空军梯次出动歼击机、轰炸机群,配合预警机和电子对抗机,形成对台岛的立体压制。此类行动不仅展示了解放军快速反应和联合作战能力,更直接传递出“以武遏独”的明确信号。 有分析认为,大陆的军事部署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针对台当局近期鼓吹所谓“两岸互不隶属”、推行“反陆17项策略”等挑衅行为,解放军通过合围战术和电子战优势,削弱其所谓“防御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美军在亚太的动向,解放军依托火箭军反舰弹道导弹和航母编队,构建区域拒止体系。例如,山东舰航母编队此前的活动,便被解读为牵制美军航母威慑的针对性部署。

不难看出,事到如今,大陆对台政策已从“寄希望于岛内民意”转向“以我为主打独促统”,这一转变体现在官方表述中“中国台湾省”的频繁使用,以及军事上从防御性巡航转向主动进逼的战术调整,正如东部战区发言人所说,演习旨在“挫败任何形式的分裂图谋”,并对外部势力形成“不可逾越的红线”。 与此同时,台地区领导人赖清德的民意支持率跌至任内次低,不赞同其施政的民众比例飙升至45.7%。这一变化,既是内部治理失能的体现,也与外部环境剧变密切相关。简单来说,短期因素包括“大罢免后座力”和特朗普政府对台商品加征关税的冲击;长期则反映民众对当局处理两岸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不满。 毫无疑问,台当局的困境源于其政策矛盾:一方面,其试图通过强化“抗陆”姿态转移内部矛盾,例如炒作所谓的“大陆威胁”并加强与美方的军事勾连,但此类做法反而加剧了经济孤立,导致民生问题恶化;另一方面,美国对台当局的“支持”日益显现功利性——特朗普政府虽在贸易领域施压大陆,却在军事介入上态度暧昧,甚至因内部派系分歧导致政策混乱,这种不确定性令台当局陷入“依赖美国却难获实质保障”的窘境。

再加上在俄乌冲突中,美国对乌克兰的“有限支持”,以及特朗普“交易式外交”风格,让岛内民众意识到“倚美谋独”的虚幻性。正如一些舆论所说,若美国为换取经贸利益而在台湾问题上妥协,那么其将面临“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残酷现实。 在此背景下,美军印太司令帕帕罗24小时内连发两道警告,称西太地区“战争风险急速上升”,并暗示美军可能面临“惨胜”结局。有分析指出,这番言论表面上是在渲染“西太战争风险”,实则暴露美国内部的两大算计: 一是为军费扩张制造借口。美国军费已连续多年增长,2025年预算更是突破9000亿美元,军方需要通过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维持拨款惯性;二是平衡特朗普政府的战略重心。当前美军主力被牵制于中东,亚太出现“航母真空”,帕帕罗的言论意在提醒白宫“不可忽视亚太”。

然而事实却是,美军的威慑效果正持续衰减。今年3月,解放军围岛演习期间,美军“卡尔文森”号航母虽然驶近琉球海域,却保持数百海里距离观望,未敢直接介入。4月初,美军机抵近台岛被解放军驱离时,其所谓的“自由航行”借口更显苍白。这些事例表明,解放军已实现对台海的常态化掌控,美军“航行自由”行动更多沦为象征性姿态。历史早已证明,任何挑战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行为,注定失败,唯有顺应两岸同胞共同愿望,回归“一个中国”正道,才是台当局的唯一出路。

0 阅读:2
战械风云录

战械风云录

聚焦全球军情,深度剖析国防热点,解读战略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