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收到两封特殊的求助信。写信人自称是岳飞第27代孙岳昌烈,由于连基本生活都没有保障,希望能得到毛主席的帮助。毛主席当即提笔写了5个字。那么,岳昌烈为何敢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毛主席最喜欢评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而他讲得最多的就是民族英雄岳飞。
早在少年时期,毛主席阅读了过大量的明清小说,其中《精忠说岳全传》中岳飞抵御外患的爱国精神不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对他的影响巨大。
在革命事业的低谷期,喜爱诗词的毛主席在孤独中常常高声吟诵《满江红》。不光如此,在长征结束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多次演讲中,毛主席都会用岳飞的故事来激励革命青年。
毛主席不光钦佩岳飞的爱国精神,对岳飞的兵法也是赞不绝口,比如在《论持久战》中,就引用了“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视察河南黄河流域时,特意去参观了位于汤阴县的岳庙和岳飞故里,在看到《岳忠武王故里》的巨碑后,他还一字不漏地将碑上的内容念了一遍。
当时陪同毛主席汤阴县县长向毛主席汇报说,据他们了解,岳飞的后人没一个当汉奸。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地说,岳飞是大英雄,岳家后人不当汉奸,是保留了岳飞的民族气节,太好了!
正是因为对岳飞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所以毛主席在认真看完信后,当即写下5个字,也正是这5个字改变了写信人的命运。
自称岳飞第27代孙的写信者名叫岳昌烈。
岳昌烈是浙江桐乡人,生于1890年,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精于做八股文,早在12岁时就考中了秀才,原本以他的才华一定能通过科举入仕,然而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时代的大变局让一切旧事务都成为了历史尘埃,秀才也随之失去了价值。
进入民国时期后,军阀混战虽然给社会造成了动荡,也让不光人意识到投身军旅才有富贵发达的机会,但身为武圣后人的岳昌烈却是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读书人,因此他最终选择在吴江县中学教书育人,然而他思想守旧,性格孤傲,处处都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很快就被学校辞退了。
失去了生活来源,岳昌烈只得卖掉祖宅搬到一处破旧的小屋居住,虽然生活上难以应付,他却在那一时期刻苦学习,掌握了多门外语,其中又以英语和日语最为熟练。
然而随着经济愈发拮据,岳昌烈过上了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偶尔有好心的邻居见他可怜,会送些食物给他,并劝他不要再脾气古怪,要在思想上跟上新时代,但他却为以为然。
不过固执的岳昌烈终于迎来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日军攻陷浙江后,在浙江办学以达到文化入侵的目的,为了能顺利地实施文化侵略的计划,他们对岳昌烈极力拉拢且许以重财,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岳昌烈会说日语,可以帮他们宣传日本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岳昌烈是岳飞第27世孙,所以让岳昌烈到学校宣传日本文化,效果更是显著。
尽管岳昌烈穷困潦倒,但是不管日军怎么拉拢,他都不为所动,后来干脆流亡在外做了乞丐。
抗战胜利后,岳昌烈才重回家乡,本来他想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然而当时国民政府腐败黑暗,哪怕只是想当个小小的教员,也得有人脉和钱打来点,所以一无所有的岳昌烈只得继续穷困潦倒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岳昌烈也激动万分地想投入到国家建设的大潮中,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教书育人,可是当时对于教师的聘用,优先考虑的是党员,再加上他说话太过文绉绉,因此教书是没可能了。
眼看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岳昌烈于1951年给毛主席写了第一封信,希望毛主席能帮他度过难关。
岳昌烈对毛主席是很熟悉的,他非常欣赏毛主席的诗词功底,对毛主席写的诗词更是倒背如流,他深知毛主席是劳苦大众的救星,所以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的困难,希望毛主席能给他帮助。
然而当时正值抗美援朝,考虑到毛主席正忙于前线战事,因此信件并没有送到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后来工作人员把信件转到了地方,而地方干部没有大意,立刻对岳昌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了解,随后将信件与调查结果一并做了上报。
就在毛主席结束汤阴之行不久,岳昌烈再次提笔给伟人写了第二封信,这次由于已经确认了岳昌烈的身份,因此工作人员将两封信都放在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毛主席认真看完信件后,思索了一会便提笔在信上做了“应酌情救济”的5个字批语。
随后浙江省政府与桐乡县政府依据毛主席的指示,从社会救济款中拨出一笔钱来交给岳昌烈,以作为他的生活费。
岳昌烈却不肯白白接受政府的救济,他一再请求给他一份工作,让他能自食其力,最终政府考虑到他国学功底深厚,又博学多才,于是在1954年安排他到浙江省文史馆担任馆员,主要撰写一些历史资料及回忆录等,无疑这份工作对岳昌烈而言最为合适,而解决了晚年之忧的他一直对党和毛主席感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