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在305医院病逝。 2011年8月31日,北京305医院的病房里一片寂静。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在这里走完了她95年的人生旅程,成为中国十大元帅夫人中最后一位离世的。她的女儿贺晓明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已经冰冷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下。 几天后的9月6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告别厅庄严肃穆。前来送别的有军方领导、老战友和亲友,大家都来向这位坚强的革命女性做最后的告别。贺晓明站在母亲的遗体旁,回想起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眼前浮现出母亲在生命最后时刻说的那句话:"人生苦难重重,但我更要坚强。"这句话仿佛概括了母亲的一生。 那是在六年前的2005年,当时已85岁高龄的薛明站在儿子贺鹏飞的遗像前,泪流满面。那个曾经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成为海军副司令的儿子,因过度工作在55岁时就匆匆离世了。亲友们看着这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无不为之动容。贺晓明记得,母亲在丧子之痛中并没有倒下,而是选择继续前行。 "那段时间是我见过母亲最脆弱的时刻,"贺晓明后来回忆道,"但即使在那样的打击下,她依然坚持每天早起,坚持自己的生活规律,仿佛在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活还要继续。" 为了走出丧子之痛,薛明在晚年时期经常与昔日战友一起筹建希望小学。她将自己多年积蓄拿出来捐款,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新建的学校里快乐学习时,她的脸上总会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薛明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但她的精神始终矍铄。贺晓明成了她最亲密的陪伴者,每天照顾母亲的起居生活,陪她聊天、散步。薛明常常向女儿讲述她和贺龙的往事,那些在延安的日子,那些并肩战斗的时光,以及那场大雨后贺龙送她回住处的情景。 "母亲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贺晓明在告别仪式上说道,"幼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但她从未被击垮。相反,她用自己的坚强告诉了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和挑战。" 站在薛明的告别仪式上,贺晓明脑海中闪回着母亲讲述过的往事。那个1916年出生在河北霸县贫困农家的小女孩王爱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最终成为贺龙元帅的夫人,走完95年充满坎坷的一生。 幼年时父亲离世,家境贫寒的她本没有机会读书。幸运的是,在铁路局工作的六叔看中这个聪明好学的侄女,不仅资助她读书,还将她接到天津抚养。为了感念母亲的辛劳,她改随母姓,取名"薛明"。在天津三八女中求学期间,薛明的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视野也日渐开阔。 1935年,十九岁的薛明投身"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中奔走呼号。一年后,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名普通学生蜕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作为地下党交通员,薛明冒着巨大风险在天津负责学联、民先、妇救会的联络工作。日军侵占天津后,她和其他地下党员组成请愿团,呼吁同胞们联合抗日。 贺晓明记得母亲曾说:"那时候,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但我们从不畏惧,因为心中有信仰。" 1938年,薛明被组织派往延安学习。在中央党校和女大高级班学习工作期间,她表现突出,后又前往清涧县工作。无论工作内容轻重,职位高低,她都认真负责,对群众热情亲切,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41年。因工作出色,薛明被任命为延安县组织部部长。正是在这一年,26岁的她与46岁的贺龙相识,从此改变了两人的一生。 贺晓明常听母亲讲述与父亲相识的故事。贺龙在认识薛明前已有四段婚姻,最后一段因感情不和而离婚。本不愿再谈婚论嫁的贺龙,被战友陈正人介绍认识了薛明。起初,贺龙有所顾虑,认为女大学生难以相处,加上两人年龄相差二十岁,似乎不太般配。 然而,一次偶然的雨夜送行改变了一切。薛明去贺龙驻地汇报工作,返回途中不慎踏入污水坑,贺龙及时相助,将她安全送到住处。也许是那晚的月色太美,也许是内心的仰慕已久,薛明的心被触动了。 1942年,在组织的见证下,薛明与贺龙结为夫妻。婚礼极其简单,战友们共饮一杯酒便算礼成。婚后四年,他们的儿子贺鹏飞出生,当时贺龙正在前线作战,得知喜讯后欣喜若狂。 新中国成立后,薛明终于与丈夫团聚。1958年,她开始担任贺龙的秘书,工作上帮他分忧解难,生活中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尤其关注他的糖尿病饮食控制。 然而在1969年6月9日,73岁的贺龙含冤离世。中年丧夫的薛明并未被击垮,她抚养子女成才,儿子贺鹏飞考入清华大学后进入海军,1992年官至海军副司令。
2011年8月31日,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在305医院病逝。 2011年8月31日
赵从心不怂
2025-04-17 17:12:15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