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了,他已经死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位父亲背着高大的儿子,徒步20

月下故人来 2025-04-17 17:16:31

“不用看了,他已经死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位父亲背着高大的儿子,徒步20多公里回家。路上有医生想帮忙救治,父亲却无奈地摇头…… 2008年的5月,《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回家》的报道,配图中是一位面色黝黑、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背着一个比自己还高的年轻人,艰难地在废墟中前行。这张照片迅速传遍全国,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照片中的男子是程林祥,他背上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的17岁儿子程磊。 "不用了,他是我儿子,已经死了......"当医护人员匆忙跑来询问是否需要救治时,程林祥平静地回答。医护人员愣在原地,看着这位父亲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背影中满是坚毅与悲伤。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程林祥和妻子刘志珍在映秀镇废墟中找到了儿子的遗体。他们给儿子换上了带来的新校服,用毛毯裹好,然后程林祥像小时候背儿子一样,将程磊背在背上,踏上了回家的路。 "幺儿,爸爸带你回家了,你趴稳了,莫动弹啊。"程林祥轻声对背上的儿子说着,仿佛他还能听见。从映秀镇到水磨镇,25公里崎岖的山路,余震还在不断发生,到处是塌方和滚石。尤其危险的是,这条路下面就是怒涛汹涌的岷江,山石随时可能滚落。救援人员警告他们前行的危险,但程林祥夫妇没有停下脚步。"那时我相信,幺儿一定会在天上保佑我们的。"程林祥后来这样说道。 走到较平坦的路段,刘志珍用路边断裂的树干做了一个简陋的担架,和丈夫一起抬着儿子前行。树干上尖锐的枝丫扎进夫妻俩的肩膀,留下十几个血洞,但他们全然不顾。当道路再次变得崎岖时,程林祥又将儿子背在身上,一步一步地前进。 一些解放军战士看到了这一幕,他们帮助程林祥夫妇抬过最危险的路段,甚至组成人墙合力将担架送上去。在需要乘船的地方,众多滞留的人们得知情况后,纷纷让出一条路,让他们先行。 从下午1点出发,到晚上11点,历经10个小时的艰难跋涉,程林祥夫妇终于带着儿子抵达了水磨镇的家。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正好在这条去往映秀镇的路上,他被父亲背着儿子的身影所震撼,拍下了这张令人泪目的照片。这张照片见证了一位父亲的爱与坚持,也展现了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 地震前,程林祥一家住在汶川县水磨镇,是再普通不过的劳动人家。两个儿子是夫妻俩最大的骄傲:17岁的大儿子程磊在映秀镇漩口中学读高一,成绩优秀;二儿子程勇则在水磨镇上初中,学习也很不错。程林祥夫妻在当地工地上做工,已经盖起了三层小楼,正在为两个孩子攒大学学费。地震发生前一天是普通的周末,程林祥夫妻刚刚和在映秀镇上学的程磊告别,不知道那一声再见竟成了永别。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半左右,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当时程林祥夫妻正在水磨镇的工地上休息。由于水磨镇不在震中,震感相对较轻,程林祥一家幸免于难。但映秀镇作为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程林祥夫妻联系不上在那里上学的程磊,焦急万分。 第二天凌晨,夫妻俩起床赶往映秀镇。当他们艰难抵达时,眼前的景象令人心碎:漩口中学的教学楼已垮塌成废墟。他们frantically寻找着儿子,从幸存的学生口中得知,地震发生时,程磊正在教室里自习。夫妻俩在废墟中翻找,却没有发现儿子的踪迹。 "会不会孩子已经回家了?"抱着一丝希望,他们赶回水磨镇的家,却发现大儿子并没有回来。15日清晨,程林祥夫妻带着干净的校服和一条背带,再次赶往漩口中学。刘志珍想着,如果儿子受伤了,就把他背回来。两天后,他们终于在一块水泥板下找到了程磊的遗体。 将儿子带回家安葬后,程林祥将他埋在离家仅五分钟路程的山坡上,这样一家人依然可以在一起。但丧子之痛并非容易承受。刘志珍因巨大的打击患上记忆障碍,说过的话几分钟就会忘记。然而有些事情她始终记得,比如在寻找儿子路上帮助过她的那位骑摩托车的陌生人。虽然忘了问对方的名字,但她一年后仍在寻找这位恩人,希望告诉他儿子的消息,兑现当初的承诺。 程林祥的事迹感动了全国,爱心如潮水般涌来。一位江苏人经常匿名打电话关心他们,并资助了程勇的学费;一位黑龙江女士专程前来探望;还有人提出帮他们搬到城市居住,但被婉拒,因为"儿子在这里,我们不能丢下他。" 2011年初,生命的循环没有停止,程林祥夫妇迎来了第三个儿子程天乐,谐音"添乐",希望能为家里带来新的欢乐。到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时,程勇已经完成职校学业在内蒙古工作,程天乐上小学二年级。而程林祥夫妻依然在水磨镇劳作,月收入五六千元。

0 阅读:38
月下故人来

月下故人来

月下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