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平民的史诗——《乱时候,穷时候》 “在中国民间的精神构成里,去掉被时代强加的部分,剥离掉看上去蒙昧的外壳以后,下面还有一层在起支撑作用的力量。” 姜淑梅女士便是这一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的代言人,她用文字将中国这一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姜淑梅女士出生于1937年的山东省巨野县,70岁才学会识字。七十五岁开始写作,她的第一本书便是记录这一说不清道不明力量的中国乡村平民史诗——《乱时候,穷时候》。 姜淑梅女士70岁才学会识字,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她的作品保留了那中国乡村独有的质朴。 她那波澜壮阔的前半生,都被用一种见识过一切的老奶奶讲故事的平淡语气讲述出来。就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朴素但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比如她写父辈的回忆,就不会只写父辈们的苦难与固执。而是会写“剪辫子时,有人抗拒。不是因为有多怀念清朝,而是单纯觉得自己的头发好,舍不得剪。后来,男人们的审美变成了留分头、穿皮鞋、镶金牙,觉得这和当年留一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一样好看,就很自然的剪掉了”。 没有新文化运动这样的宏大叙事,无关清末民初这样的政治更替,有的只是乡村里的时尚潮流。 比如她写逃难,就不会只写逃难的路上有多饿。而是会写“逃到济南时,和几个小妹妹一起一个小树林里玩。踩在一片平地上,觉得很柔软,下面好像有弹簧,她们就在上面一起蹦,都说好玩。却被一个老男人隔老远喊着:‘小孩,别跳了。下面都是死人!’” 痛与笑并存着! 比如她写国民党军队烧杀抢掠,就不会只写“烧杀抢掠”。而是会写老太太们的哀求:“老总,俺有儿媳妇,别动俺闺女!” 比如她写女性困境,就不会只写“女性困境”。而是会写“外面来了生人,会在门外问‘家里有人么’。如果男人不在家,女人就答‘没人’。女人不把自己当人,男人也不把女人当人。” 在姜淑梅女士的笔下我们发现,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仍在“乱时候”和“穷时候”里打转。 阅读
中国乡村平民的史诗——《乱时候,穷时候》 “在中国民间的精神构成里,去掉被时代
松鼠的笔记
2025-04-17 17:22: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