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去世的时候,北宋其实已经到了建国以来最强盛的时期。 宋哲宗被其祖母高太后压

星河漫游阁 2025-04-17 20:48:33

宋哲宗去世的时候,北宋其实已经到了建国以来最强盛的时期。 宋哲宗被其祖母高太后压制了七年,高太后勾结司马光把王安石新法全部废除了,并把河西之地还给了西夏。哲宗亲政以后差点把司马光坟给铲了。 十六岁的少年天子一脚踹开垂帘听政的屏风,龙案上堆着司马光党羽的认罪书。章惇捧着新拟的《绍圣敕令》跪在殿前,听见年轻皇帝咬着牙冷笑:“元祐年间割出去的地,朕要一寸寸犁回来。”平夏城的烽火台连夜亮起,种家军的马蹄声震碎了西夏人的美梦。当年被高太后送出去的河西走廊,如今插满了宋军赤旗,党项贵族跪在黄河边献降表,羊皮纸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 汴京城的茶马券在市舶司炒出天价,福建来的商船挤爆了运河码头。哲宗把铜钱熔了铸火炮,茶税银子流水般淌进枢密院,章惇拿着账本直咂舌——这数目比神宗朝最阔气时还多出三成。宫里老太监却私下嚼舌根,说官家半夜总对着先帝画像发狠:“父皇您看着,司马光那帮人欠大宋的,儿臣连本带利讨回来。” 青苗法改了名头照样推行,州县衙门里新设的“常平官”眼睛毒得很,专盯着豪强田产下手。江南地主联名上书喊冤,奏折还没出应天府就被打回来,朱笔御批龙飞凤舞:“自愿借贷四字写得明明白白,尔等不识字?”苏州城里抄了三个转运使的家,白银在朱雀大街堆成小山,老百姓蹲在墙根啃炊饼看热闹:“早该治治这些蛀虫!” 紫宸殿的铜壶滴到三更天,御医捧着药碗跪求官家歇息。哲宗咳着血批完最后一份军报,潼关外二十座新城寨的图纸在烛火下泛黄。他给北征大军备了够吃三年的粮草,幽云十六州的地形图就挂在龙床对面,可惜箭头永远停在了檀州城外。 二十四岁的棺材抬出宫门时,西北六路禁军集体解甲面东而跪。章惇抱着新刻的变法碑文撞柱死谏,终究没拦住向太后把端王赵佶扶上龙椅。哲宗攒下的五千万贯军费,转眼变成艮岳里的太湖石;平夏城缴获的西夏铁鹞子铠甲,熔了浇成金明池畔的仙鹤灯。等到黄河水漫过开封城墙,人们才想起那个短命的铁血皇帝——他铲平了旧党的坟,却来不及给自己修皇陵。 所谓“最强盛时期”,不过是悬崖边的回光返照。三冗痼疾像毒瘤藏在盛世皮囊下,哲宗的大刀能剜去腐肉,却续不上大宋早被掏空的精血。更致命的,是把帝国命运赌在皇帝个人的寿数上,明君早逝比庸君长寿可怕百倍。

0 阅读:373

评论列表

轻风春雨

轻风春雨

2
2025-04-19 01:53

可惜了没有宋武宗

一骑绝尘

一骑绝尘

2
2025-04-18 00:52

哲宗可以了,英年早逝,不然北宋国运还真难说。和他老子一个性格,坚毅不可夺其志。变法是时势所迫,这点无可厚非,爷俩对变法都是坚决支持,一条道走到黑的主。但他老子命不好,摊上王安石这么个志大才疏的操盘手。哲宗的搭档是章惇,比之王安石强的不是一点半点,改良了王安石的变法,好不容易扭转了新法的弊病,并且国势强盛,初见成效,西北已经压得西夏快喘不过气了。随着哲宗的早逝,北宋最后一丝与命运的抗争的元气没了。

苏格拉没有底 回复 04-18 11:53
你居然说王安石志大才疏,我简直是笑了,第一次听见这说法,在古代中国顶层政治制度设计这块,最优秀的是商鞅其次就是这个王安石,只是王安石的基层这块没做好,第一个变法的人就是在背叛自己的阶级,这个需要以自身来面对所有人的反对和责难,这很难的。这么多王朝的宰相里比王安石做的好的也并不多。开国宰相的萧何李善长之辈更多的是依赖刘邦朱元璋这样顶级开国君主的威势,能借用这种顶级君主威势做不成的事很少。在治世的太平宰相只需要维持局面和锦上添花就行了,并不是说这两种很容易做到但难度确实不如王安石张居正这种国势衰微需要逆天改命的关键时期。王张变法时有的条件仅仅是君主的部分支持,基本上什么事都要靠宰相自己来,这难度不一样的

星河漫游阁

星河漫游阁

星河漫游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