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华国锋最后一次瞻仰毛主席遗容,临别前高喊一句话,让在场众人动容落泪。

雾里看花水中 2025-04-17 23:34:50

2007年,华国锋最后一次瞻仰毛主席遗容,临别前高喊一句话,让在场众人动容落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的寒风呼啸着掠过天安门广场,2007年12月26日的清晨,这座庄严肃穆的广场已经笼罩在一片素白之中,毛主席纪念堂在晨光中静默伫立,仿佛等待着一位特殊的访客,这一天,86岁高龄的华国锋执意要来这里,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这份执着,却没有人能够阻拦。 人们常说,时光会冲淡一切,却无法冲淡理想与信念,回望华国锋的革命生涯,正是在17岁那年,他毅然选择了投身革命的道路,那时的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华国锋,寓意着要做抗日救国的先锋,这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名字,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年轻的华国锋在山西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指挥游击队与敌军周旋,在汾孝战役中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小将军的美誉由此而来,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毛泽东的情谊,始于1955年的湘潭,那时的华国锋担任湘潭地委书记,以踏实肯干的作风赢得了毛泽东的赏识,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个老实人,这个朴实的评价,却道出了华国锋一生的为人准则,在湖南工作期间,两人的接触日益频繁,信任也在不断加深。 作为一位实干家,华国锋在湖南的政绩有目共睹,他深入农村基层,推广农业新技术,使当地粮食产量显著提升,后来担任公安部长时,他着力为文革中的冤假错案平反,展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在粉碎四人帮的关键时刻,他果断决策,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权力并未使这位老实人迷失方向,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时,毅然选择将重担交给更年轻有为的同志,这种胸襟和气度,正是革命者应有的品格。 退休后的华国锋过着质朴的生活,在自家的葡萄园里享受闲适时光,但每年毛主席的忌日和诞辰,他都会准时来到纪念堂,这成为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岁月流逝,他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却从未改变。 2007年的这次拜谒意义非同寻常,站在水晶棺前,华国锋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张熟悉的面容上,曾经的并肩奋斗,如今的物是人非,所有的记忆在这一刻涌上心头,他深深鞠躬,一次,两次,三次,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最真挚的敬意。 向毛主席鞠躬,再鞠躬,三鞠躬!苍老的声音在纪念堂内回荡,震撼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这一刻,不仅是对导师的告别,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但革命者的坚毅依然清晰可见。 离开纪念堂时,华国锋的脚步虽然蹒跚,但背影依然挺拔,他似乎预感到这将是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心中满是不舍与眷恋,果然,第二年的8月20日,这位功勋卓著的革命家在北京安详离世。 华国锋的一生,是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从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到国家领导人,再到功成身退的普通老人,他始终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为民请命的情怀。 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华国锋的形象愈发清晰,他的事迹告诉我们,革命精神不仅存在于惊心动魄的战场,更应该融入平凡的日常,那份对信仰的执着,对理想的坚守,正是新时代最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纪念堂依然庄严肃穆,那里不仅保存着一个伟人的形象,也见证着无数革命者的深情告别,华国锋的最后一次凝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看到了精神的永恒传承。 信息来源:环球人物 2008年第18期《华国锋同志晚年生活》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雾里看花水中

雾里看花水中

雾里看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