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这些年的军事技术发展真不是盖的,从高超音速导弹到隐身战机,再到无人机和激光武

国际秘闻大侦探 2025-04-18 09:44:20

我国这些年的军事技术发展真不是盖的,从高超音速导弹到隐身战机,再到无人机和激光武器,国产装备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存在感。 光看参数和演习画面,确实让人觉得牛气冲天。 不过,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却泼了盆冷水,说中国武器有个绕不过去的“缺点”——没怎么上过战场验证。 他放话,一旦这个短板补上,中国军事力量就真要势不可挡了。

瓦西里·卡申是俄罗斯军事圈里挺有分量的人物,现在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当高级研究员,还在莫斯科国立大学高等经济学院挂了个主任的头衔。 这家伙研究中国军事技术好多年了,经常在国际场合发表看法,分析问题时不偏不倚,挺受认可。 最近一次访谈中,卡申先是夸了中国一把,说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激光武器这些领域已经站到了世界前列,有些技术甚至把美国都甩在了后面。

比如东风-17导弹的速度和突防能力,歼-20的隐身设计,还有055型驱逐舰的综合性能,都让他觉得亮眼。 但他话锋一转,说这些装备再牛,问题在于没经过实战检验。 他觉得,光靠实验室数据和演习成绩还不够,战场才是试金石,没这步验证,武器到底靠不靠谱,谁心里也没底。

这话听着有点刺耳,但历史上还真有先例。 比如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的“爱国者”导弹在测试时号称拦截率90%,结果真打起来,对付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时,实际效果差远了。 这说明再好的东西,不上战场试试,谁也不敢打包票。

自从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我国基本上没啥大规模战争经历了。 过去几十年,和平发展是主旋律,这当然是好事,但也让我国的新式武器少了个实战的“考场”。 首先,战场能暴露装备的短板。实验室和演习里,条件都控制得挺好,温度、湿度、干扰啥的都有准备。 可真上了战场,电子干扰、极端天气、敌方反制这些乱七八糟的情况一堆,武器能不能顶住,谁也不知道。

比如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冲突,我国士兵用冷兵器和无人机配合,在高海拔打了一场硬仗,效果不错。 但这毕竟是小规模摩擦,离全面战争差得远,武器的整体性能咋样,还是个问号。 其次,实战不光是考验装备,还能磨炼部队的战术和指挥能力。现在战争打的是体系,武器再强,没好的战术和决策配合,也白搭。 没有实战经验的部队,遇到突发情况可能反应慢半拍。

2023年6月,美国“钟云”号驱逐舰和加拿大军舰闯台湾海峡,我国052D驱逐舰果断逼近,把对方挤走了。这反应速度是真快,但没开火没交手,武器的真实表现还是没露底。 我国这些年没少搞大规模演习,像“利剑”系列,模拟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场面够大,技术也硬。 演习再逼真,终究是“演”,参演的人心里清楚没真危险,压力和战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所以,卡申说中国武器缺实战检验,其实戳中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痛点。

实战经验少是事实,但我国正通过各种办法补齐这块短板。 这些年,我国的军事演习越来越硬核,规模大、复杂度高,尽量往真实战场靠拢。 比如2024年夏天,东部战区在东海搞了一次联合演练,航母、潜艇、陆基导弹全上阵,模拟敌方多方向进攻。 演习中,一款新型火箭炮在暴雨天气下,精准打中50公里外的靶船,证明了恶劣条件下的可靠性。这类演习不光是秀肌肉,也是拿装备和部队练手,让大家在高压环境里找感觉。

我国还通过国际维和行动,给装备和部队找实战机会。到2024年,我国已经往南苏丹、马里这些地方派了好几千维和士兵。 一次任务中,我国维和部队在沙尘暴里遭遇武装分子伏击,步战车扛住了火力,掩护平民撤离。虽然不是大规模战争,但这种真刀真枪的经历,总比演习多点实战味儿。 跟俄罗斯的联合军演也是个好路子,2023年,中俄在西伯利亚雪原搞了一次无人机测试,零下30度的环境下,设备性能直接被拉到极限。 技术人员现场修bug,部队现场调战术,这种机会比自己关门演习强多了。

除了实战机会少,我国还在技术上想办法。比如军方在研发基于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AI)的训练系统,能模拟各种战场场景和敌方战术,让部队在虚拟环境里“打仗”。 这不能完全代替真战场,但至少能让士兵多适应点复杂情况,缩短经验差距。 如果我国能把实战检验这块补上,军事力量的说服力肯定蹭蹭上涨。 到时候,外界就不会老盯着“没打过仗”说事儿,而是得正视中国装备的硬实力。

未来某天,中国武器真要是在冲突中亮相,比如激光武器在南海瘫痪了挑衅军舰的雷达,干净利落解决问题,那全世界都得重新掂量中国的分量,卡申说的“势不可挡”可能就真不是吹牛了。 这些年,我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激光武器上的突破,已经让不少国家刮目相看。 东风-17的速度和突防能力,基本没法拦;第六代隐身战机据说在速度、航程、机动性上都更上一层楼,还可能搞无人驾驶。

这些技术一旦经过实战打磨,威力只会更吓人。 不过,我国军事崛起也不是一帆风顺。 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把我国当潜在对手,眼红归眼红,防范也没停过。我国得一边提升实力,一边通过外交手段稳住局面。 比如多参加联合国维和,多在国际军控问题上发声,展现和平发展的态度。这样既能壮大自己,又不至于让国际社会太紧张。

瓦西里·卡申的话点出了中国武器的软肋——实战检验少。但从演习升级、维和任务,到技术创新,中国已经在路上迈开了步子。 未来只要持续努力,这块短板迟早能补齐。 到那时候,我国武器的实力就不只是纸面上的数字,而是能实打实震慑对手、维护和平的硬家伙。 咱们等着看中国咋一步步把这个“缺点”变成“优点”,在国际舞台上站得更稳、更硬气。

0 阅读:7
国际秘闻大侦探

国际秘闻大侦探

以独特视角,带您领略国际政治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