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歌"到狂言一一解剖万斯的教养困境 近期,美国政坛新星万斯在公开场合抛出"乡巴佬"论调贬低他国时,这个曾在回忆录中自诩为"乡下人"的政治人物,其言行悖论终将原生家庭的教养缺失暴露在聚光灯下。这位曾经的俄亥俄州参议员、现在的美国副总统似乎忘记,其自传《乡下人的悲歌》扉页赫然写着:"献给所有在混乱家庭中挣扎的孩子们"——这个献词如今读来,倒成了对发言者自身的绝妙讽刺。 心理学研究显示,0-6岁经历5次以上家庭结构变动的儿童,成年后出现攻击性人格特征的概率高达普通人群的3.2倍(美国心理学会2021年数据)。万斯的成长轨迹恰恰印证了这个结论:母亲17年间20余段亲密关系的混乱史,使这个男孩始终在寻找"父亲"的迷途中彷徨。当其他孩子在学习餐桌礼仪时,小万斯正在经历第N次"叔叔更替";当同龄人背诵公民守则时,少年万斯在福利机构的档案里填写着第5个继父的姓氏。 这种持续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万斯政治生涯中演变为双重人格的荒诞剧。他既在回忆录里痛陈底层苦难,又在现实中践踏他人尊严;既标榜"平民代言人"身份,又对发展中国家露出殖民者的傲慢嘴脸。就像他始终无法确认生父身份那样,这种政治人格的分裂,本质上是未能建立稳定价值观体系的必然结果。 牛津大学行为研究中心指出,公众人物的修养缺陷往往源自童年期"镜像神经元"发育受阻——当孩子缺乏稳定的行为模仿对象时,其社交能力发展将出现永久性障碍。万斯在电视辩论中频频打断对手发言的失礼举动,在政策讨论时习惯性使用贬损性称谓的语言暴力,恰似当年那个在破碎家庭中不知所措的男孩,试图用虚张声势掩盖内心的惶恐。 当这位参议员在国会山高谈"文明冲突论"时,或许应该先补上童年缺失的教养课。毕竟,真正的文明从不在于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而在于懂得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这个道理,本该由父亲牵着他的手,在春日庭院里慢慢教会。
从"悲歌"到狂言一一解剖万斯的教养困境 近期,美国政坛新星万斯在公开场合抛出"
吕好的公评情感
2025-04-18 09:49:28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