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下葬时,当棺椁与随葬品在地下宫殿布置妥当,百官依次准备退出地宫时,却出现

品古观今呀 2025-04-18 11:18:09

光绪皇帝下葬时,当棺椁与随葬品在地下宫殿布置妥当,百官依次准备退出地宫时,却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幕:时任湖北布政使的梁鼎芬疯疯癫癫地坐在地宫内嚎啕大哭,誓要为光绪皇帝殉葬,摄政王载沣和百官苦苦相劝,然而梁鼎芬意志坚定,绝不出地宫,最终由摄政王下令,将梁鼎芬强行背出地宫。 光绪皇帝下葬时,崇陵地宫里发生的那一幕,真是晚清史上的一大奇闻。1908年,光绪帝去世,年仅37岁,灵柩被送往清西陵崇陵安葬。丧礼按清朝规矩办得庄严肃穆,可就在棺椁放好、随葬品布置齐全,百官准备撤出地宫时,湖北布政使梁鼎芬却突然发飙。他一屁股坐在地宫里,哭得撕心裂肺,还扬言要殉葬,场面一度乱成一锅粥。摄政王载沣亲自劝,百官也围着拉扯,可他死活不挪窝,最后还是载沣下令,让侍卫硬把他背了出去。这事儿传开后,京城里老百姓都炸了锅,有人说他忠心可嘉,有人觉得他脑子有毛病。梁鼎芬到底是怎么想的?这得从他的经历和那个时代说起。 梁鼎芬,广东番禺人,1859年出生,家里书香门第,从小就是个读书种子。1876年,他参加顺天乡试中了举人,1880年又考中进士,进了翰林院,当上了庶吉士。那时候的他,年轻气盛,满脑子都是忠君报国的念头。1883年,他从翰林院出来,被朝廷给了个编修的职位,仕途看着挺顺。可没多久,麻烦就来了。1884年中法战争打得热火朝天,直隶总督李鸿章主张议和,梁鼎芬看不下去,连夜写奏折,指着李鸿章鼻子骂,列了六条罪状,语气那叫一个激烈。结果呢?这奏折捅了马蜂窝,慈禧太后大怒,直接把他连降五级,贬到太常寺当了个管乐的小官。这一下,仕途算是栽了个大跟头。 被贬后,梁鼎芬心灰意冷,干脆辞了官,回广东当起了书院山长,先在惠州丰湖书院,后来又去了肇庆端溪书院和广雅书院。他教书育人,倒也干得风生水起。两广总督张之洞看他有才,亲自拉他入伙,还带他去武汉搞实业。梁鼎芬在汉阳铁厂忙前忙后,挺务实的一个人。可他骨子里那股刚直劲儿,从没变过。这性格,注定他在官场上吃不开,但也让他对光绪帝的忠诚,刻进了骨头里。 说到光绪帝,这位皇帝命苦得不行。4岁登基,表面上是九五之尊,其实就是个傀儡,啥事都得听慈禧的。1898年戊戌变法,他想大干一场,可才折腾了百来天,就被慈禧掐了脖子,幽禁在瀛台,整天跟个囚犯似的。梁鼎芬对光绪帝一直很同情,觉得这位皇帝有抱负、有才华,却被老佛爷压得死死的,实在憋屈。光绪死后,梁鼎芬那股子情绪憋不住了,才有了地宫里那出戏。 1908年光绪去世,丧礼筹备得紧锣密鼓。崇陵在清西陵的金龙峪,1909年开工,1915年才完工,规模不算太大,但也够气派。安葬那天,地宫里一切就绪,棺椁放中间,随葬品摆得整整齐齐,百官站那儿等着退场。谁也没想到,梁鼎芬会突然蹦出来。他当时是湖北布政使,地位不低,按说该稳重些,可他却像失了魂一样,往地上一坐,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非说要给皇帝殉葬。载沣一看这架势,头都大了,赶紧劝,可梁鼎芬压根不理,甩开拉他的人,还在地上爬了几步,死活要留下。百官傻眼了,劝不动,拖不动,最后只能靠侍卫动手,硬生生把他架出去。这场面,真是乱得没法看。 梁鼎芬这举动,乍一看像疯了,可细想想,也不完全是发神经。他对光绪的感情,早就不是普通的君臣关系,而是掺杂了个人信念和时代情绪的复杂东西。光绪在位时,梁鼎芬就看不惯慈禧的专权,加上自己仕途不顺,满腔抱负没处使,对光绪的遭遇感同身受。皇帝死了,他觉得自己再不干点啥,就没机会表达这份忠心了。殉葬这想法,在当时看来挺极端,但在晚清那会儿,士大夫讲究个“忠义”,他可能是想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的信念画个句号。 这事儿之后,梁鼎芬没消停。他直接辞了湖北布政使的官,留在崇陵守了三年,天天盯着陵园修缮,风吹日晒也不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完蛋,他彻底懵了。革命后,他不认民国,跑去上海搞了个孔教会,想复兴老传统,可没人搭理他。1917年张勋复辟,他又蹦跶出来,支持清廷回归,结果复辟12天就崩了,他站在那儿看着,满心失落。晚年他过得惨,病痛缠身,穷得叮当响,最后孤零零死在上海,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

0 阅读:966

评论列表

cz

cz

1
2025-04-19 11:42

遗老遗少,“百日维新”若得以成功,“益当尽卖新疆于俄罗斯,尽卖西藏于英吉利,以偿清二万万之欠款……费如不足,则满洲、蒙古缘边之地亦皆可卖《谭嗣同书简》”维新派要求迁都上海,还要伊藤博文来清朝任首相。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