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费赴美留学后拒不回国,甚至改换国籍,可到了晚年他却执意要带着全部积蓄重返中国…… 1958年,上海弄堂里出生的小囡袁钧瑛,打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明劲,她家是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爷爷是搞有机化学的,爹妈都在医科大学当教授。 可赶上特殊年代,这家人吃足了苦头——十岁那年,袁家爷爷被拉去批斗,父亲在批斗会上急得当场晕厥,结果被护士配错药送了性命。 小姑娘抱着书包缩在弄堂角落,硬是咬着牙把课本藏在煤球堆里偷偷看。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袁钧瑛正在纺织厂当女工,厂里轰隆作响的织布机旁边,她捧着从封条缝里掏出来的旧课本,四个月时间硬是把数理化全啃下来。 放榜那天,这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成了上海滩的理科状元,考进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文文静静的小姑娘日后会引发那么大争议。 复旦园里的日子过得飞快,袁钧瑛年年考第一的劲头让老师们直咂舌,1982年赶上国家选派留学生,她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挤进公派名单。 临走那天在虹桥机场,二十出头的姑娘攥着母亲缝的蓝布书包,对着送行的人发誓:"学成了肯定回来报效祖国!" 可到了美国哈佛大学,事情就变样了,实验室里那些闪着金属光泽的精密仪器,图书馆里堆到天花板的专业期刊,看得袁钧瑛两眼放光。 她跟着拿过诺贝尔奖的导师做细胞死亡研究,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连饭都顾不上吃。 1989年拿到博士学位那会儿,国内正赶上特殊时期,同批留美的同学大半都回来了,她却选择留在麻省理工接着搞科研。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老家亲戚来信骂她"白眼狼",报纸上登出"公费留学生滞留不归"的报道,连她母亲都气得三个月没接电话。 可袁钧瑛铁了心留在美国,不光当上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还入了美国籍。用她自己的话说:"细胞凋亡的研究正到节骨眼上,回国连像样的实验室都凑不齐。" 转机出现在2002年,她丈夫俞强突然决定回国发展,临走前撂下句话:"咱们的根终究在黄浦江边。"这句话像颗小石子,在袁钧瑛心里激起了涟漪。 那几年她开始频繁往国内跑,亲眼看见上海的高楼像春笋似的往外冒,中关村的实验室装备得比哈佛还气派。 2012年,54岁的袁钧瑛做了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回国组建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消息传开,网上炸开了锅。 有人翻旧账说她"年轻时吃公家饭,老了回来占便宜",也有人替她说话"好歹带回来顶尖技术"。面对争议,袁钧瑛闷声不响,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 要说这老太太确实有本事,回国没几年就帮着国内搞出好几个重量级研究成果,她在上海张江的实验室里,手把手教年轻人做细胞坏死实验,把美国那套严谨的科研作风带回来。 有次记者问她当年为啥不回国,她难得打开话匣子:"那时候国内连-80度冰箱都缺货,总不能让我抱着烧杯搞研究吧?" 如今六十多岁的袁钧瑛早没了年轻时的火爆脾气,倒是添了不少白头发,她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幅地图,一幅波士顿的,一幅上海的。 每天忙完实验,总要盯着地图看好久。当年跟她同期留美的老同学聚会,有人留在美国当了大教授,有人回国当上院士,就属她的故事最曲折。 要说老百姓对她的看法,那可真是冰火两重天,菜市场里的大妈听说她的事,撇撇嘴说"这种墙头草要不得";搞科研的年轻人却把她当偶像,觉得她"把真本事带回来了"。 不过有件事大家倒是都认——这老太太带回来的细胞死亡研究成果,实实在在让国内的医学研究往前蹿了一大截。 有人翻出她当年入美国籍的旧闻,有人晒出她指导学生做实验的照片。 吵归吵,倒没人否认她这些年在国内做的实事。就像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科学家最要紧是把研究做好,其他的留给后人说去吧。"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费赴美留学后拒不回国,甚至改换国籍,可到了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18 11:53:15
0
阅读:1